正文 第13章 日常保健小竅門(1)(3 / 3)

秋季氣溫降低,人體在受到冷空氣的刺激以後,神經異常興奮,導致甲狀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多,機體新陳代謝旺盛,產熱增加。冷意引起皮膚血管收縮,減少身體的散熱,起到幫助人體禦寒的作用。但這些增多的激素分泌對人體有很嚴重的負麵的影響,對潰瘍等胃部疾患很不利,因為過多的酸性胃液會刺激胃粘膜的潰瘍。腎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胃粘膜的血管收縮,胃的功能減弱。甲狀腺素的分泌增高,致使攝食量增多,如此加重胃的負擔。這些不利的因素,會對胃病發生或複發的構成重要的隱患,因此秋天胃病易發作。所以秋季要注意養胃。

俗語說“十人九胃”,可見胃病是一種常見的多發病。在各種胃病患者中,主要是慢性胃病最為常見。慢性胃病病程長,症狀持續,很容易反複發作。頑固性的胃病總留下“難治”的印象。臨床經驗總結出胃病靠“三分治,七分養”。

(1)保暖。首先要做好保暖護養,秋涼之後,晝夜溫差大,患慢性胃炎者,需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適度添衣,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主要防止防腹部著涼,從而引發胃痛或加重疾病。另外,胃病患者“秋凍”要適度,不要勉強挨凍而生出病來。

(2)調養。其次要重視飲食調養。胃病患者的在這個季節的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等柔軟的食物為主,定時定量,盡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依此來防止侵蝕胃粘膜和潰瘍麵而加重病情。

(3)忌嘴。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刺激性很強的食物不要吃,如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粘的食物,一般都盡量少吃。嚴忌暴飲暴食,做到戒煙禁酒。此外,這個季節服藥時也應注意服藥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止刺激胃粘膜而引起病情的惡化。

(4)靜心。胃病患者要心情舒暢。臨床實踐證明,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聯係。平時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悅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產生。同時,注意勞逸結合,謹防過度疲勞。

(5)運動。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不喜歡室外的活動的患者,可以參加健身俱樂部。胃病患者結合自己的體質特征,加強適度的身體鍛煉,提高機身體抗病能力,防治疾病的複發。因為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夠增強人體的胃腸功能,加強胃腸的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促進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成分。同時能夠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對防止消化係統的老化起到很好的預防效果。

讓你“好胃口”的疾病

食欲旺盛並不是身體健康的征兆,事實並非完全如此,食欲的突然旺盛很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信號。所以當食欲在某個時間段,突然的增長的時候,應該及時地察覺到,可去醫院檢查下身體。可能會以下幾種病況:

(1)糖尿病。大量的葡萄糖從尿液排出,人體不能充分吸收利用糖分,反饋性地刺激大腦進食中樞,使患者常常有饑餓的感覺,繼而多進食來補充糖分。糖尿病患者除多食外,還有煩渴、尿頻、體重下降的“三多一少”症狀。但中年患者病後體重並不下降,反而出現異常肥胖的情況,應多注意。

(2)皮質醇增多症。患者病後食欲亢進,同時還會出現異常肥胖,看似精神飽滿,胸腹部會堆積厚厚的脂肪。脂肪呈向心性分布,滿月形臉,皮膚較薄,多血質,會出現皮膚紫紋;但四肢卻不肥胖,有時會消瘦,與肥胖的身體形成極為鮮明的對照。稱此為“向心性肥胖”。

(3)甲狀腺機能亢進。由於大量分泌甲狀腺素,使體內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的分解代謝增多,過多消耗熱能。所以,一日三餐之外還常常感覺到很饑餓,會相應出現各種代謝亢進表現:心悸、多汗、食欲增加而體重下降。此外,各器官係統的興奮症狀也較為明顯,失眠、暴躁、手顫、眼球突出、頭痛、血壓升高同時可出現甲狀腺腫大。如果臨床表現為心悸、自汗、食欲增加、體重下降、易激動、手顫、眼球突出以及甲狀腺腫大,可作出初步診斷。

除此之外,鉤蟲病、絛蟲病等其他疾病,也會表現為食欲亢進。所以,如果感到自己的食欲不相同與往常,已經有較長時間特別想吃東西,應提高警惕,並及時去醫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