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線論

專欄

作者:李天田

作為一個吃貨界的骨幹分子,我受邀去參加一家著名餐廳的冬季菜品發布會。到了現場我才知道,現在做餐飲已經全麵向時尚業看齊,不僅要會煎炒烹炸,還要按照季節進行菜品創新,並且要做發布會,媒體、名人、吃貨,一個都不能少。

坐在我隔壁位置的是一位中國烹飪界的泰鬥級人物,於是,在我看著大屏幕上放映的大菜寫真咽口水的同時,也盡到了社交場合應有的本分,與老先生之間進行了這樣一場很有趣的對話:

泰鬥:你是做軟實力研究的,那你覺得為什麼中餐申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成功?但是法國菜、墨西哥菜、地中海飲食等等都已經申遺成功了?

我:我對申遺完全沒有概念,如果可以排除申報流程和方法上的問題,感覺中餐申遺最大的問題可能是“中餐”這個概念過大,範疇過廣,裏麵其實千差萬別,反而沒有了文化傳播上的重點。另外就是在國外的中餐業與國內是有極大差別的,整體形象不佳。對了,中餐業這幾年也出現了很多上市公司,海外華人群體也越來越多,為什麼他們不去改變這些現狀,國際化做的這麼糟糕?

泰鬥:中餐企業稍微有點全國影響力,都叫囂著要做國際化,也確實有市場機會,但是,到目前為止基本上都是铩羽而歸。為什麼?三個原因:第一,大部分發達國家不給廚師發工作簽證,沒有好廚師,你開什麼好餐館,有人說了,“那不會當地培養麼?”要知道,西餐是一道主菜,中餐是多道主菜,不要小看這個差異,直接決定了在西餐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是缺乏對中餐的理解和體會的,所以很難培養出好廚師。第二,就是眾所周知的人工問題了,我們習慣了人海戰術,但一出國門,人工極貴,所以你去歐美、或者日本,你會發現本地餐廳的服務人員極少,但服務水平很高,而中餐的服務人員是他們的幾倍,特別是由於我們長期陷入到“少給錢—雇比較差的人—服務能力差---更得少給錢”的這種惡性循環的邏輯中,所以,中餐業者始終沒有找到一條恰當的用人之道,因為少用人這三個字不僅僅是成本問題,更牽涉到菜品形態、製作方式、服務流程等等深層問題。第三,我把它稱之為“天真的國際化”,對其他國家的法律法規缺乏理解,天真的可笑,比如,餐飲業現金收入多、難以準確課稅是個常見問題,所以有很多歐洲國家采取的辦法是按照廚師的人數來收稅的,如果你不能精確地理解這種法規的內在邏輯,那麼任憑你做了多少準備,也難以立足,最後依然會淪落為“旅行團式的中餐”。

我:所以說,中餐企業是沒有辦法出現國際級的公司了?

泰鬥:誰說的?你知道今天中國的餐飲業是個什麼樣的行業麼?整個行業規模已經超過2萬億了!企業數量已經超過300萬家!僅僅加入行業協會的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就達到7萬家了,所以烹飪協會是中國最大的行業協會呢!這麼深、這麼大的水域,按理說應該養出多少大鯊魚來啊!

我:那為啥這行業裏都還是小蝦米呢?

泰鬥:人們都認為餐飲業是個特別傳統的行業,是一個按照師徒傳承、江湖規矩發展的行業,久而久之,我們餐飲業內部的人也習慣了這一點。高級人才、創新公司都不大會關注這個行業,在這個行業中的人往往還是按照慣性去發展,廚師思維還是占到主導地位,對技術創新、流程創新的關注不夠。比如人海戰術、租金上漲、後廚複雜等等問題,有沒有可能通過顛覆性的創新來解決?我覺得至少是有可能的。你看,一個海底撈稍微破除了廚師思維,影響力多麼驚人!大眾點評網,是家互聯網公司吧,但是難道不是這個巨大的餐飲市場在為它提供養分嘛?所以,我覺得這個行業目前就像一個巨大的火藥桶,當量驚人,但是,缺乏能夠引爆的引線。

之所以老老實實地去記錄這場貌似無聊的飯局對話,是因為餐飲這個行業是個人人都有概念、比較容易溝通的行業。其實,一沙一世界,哪個傳統行業沒有類似的瓶頸?都說創新難、突破難,難是因為人們往往著迷於沙上建塔霧裏看花,卻忽略了,最聰明的創新是要去做引線,而不是繼續配火藥。在傳統產業中,像餐飲業這樣大的驚人的火藥存量已經很多,產業成熟、競爭膠著、萬事俱備、隻差引線。當我們提倡技術商業,需要注意的是其本意不是迷戀技術本身,而是要去尋找“用創新激活傳統、用技術改造商業”的引線效應。

給你一根引線,能否引爆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