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日常保健指南(1)(2 / 3)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措施雖然可以迅速緩解症狀,但仍需密切觀察,並及時調整降糖藥的劑量。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現神誌不清現象,必須立即送醫院搶救,以免造成神經損傷,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別隨意洗牙

洗牙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在口腔醫院裏,醫務人員一般采用手動器械洗牙,大概需要1.5個小時左右。即使采用超聲波潔牙機洗牙,也需要1個小時左右。

洗牙時,由於機械振動或疼痛刺激,會使糖尿病患者體內的兒茶酚胺、胰高糖素和類固醇激素等分泌增加,血漿胰島素不足,影響血糖波動。同時,糖尿病患者體內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機體抵抗力相對較弱,人體白細胞吞噬能力差,微血管病變會導致血管微循環障礙。高血糖利於某些細菌的生長,如果洗牙時操作不當很容易引起感染。過度洗牙還可能導致牙齦出血不止,使感染加重或擴散,並發症將更嚴重,糖尿病病情也會進一步惡化。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能隨意洗牙,平時要特別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睡前、早起後刷牙,餐後要刷牙、漱口。

如果確有口腔牙病需要洗牙,應該在洗牙前控製好血糖水平。要去正規的醫院或口腔專科門診洗牙,不要去沒有嚴格消毒設備的小診所。

護理口腔有助於降血糖

並發口腔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見。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加強口腔護理,徹底把口腔疾病治愈,就能對控製血糖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內分泌專家說,高血糖會導致人體微血管病變,而人的口腔、麵部分布著大量的血管,因此患病後常常會有口幹、嘴唇黏膜灼痛、舌頭表麵幹燥、味覺改變等症狀。不僅如此,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疾病的幾率也大大增加,常會出現牙齦充血、腫脹疼痛、牙石沉澱、牙齒鬆動脫落等症狀。

通過對臨床糖尿病患者的分組觀察可以發現,控製不住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有一半以上會並發口腔疾病,而通過治療口腔疾病後,患者血糖水平都有明顯下降。所以,糖尿病患者應重視口腔護理,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與健康。

除了要注意每天的口腔清潔以外,每隔3~4個月,患者就應讓牙醫檢查口腔與牙齒,最好是早上去看牙醫,因為早上人體對葡萄糖的需求較低。有齲齒的患者要及時去醫院填充牙齒齲洞,避免病菌擴散。

口腔不適須趕緊排查血糖

人的口腔中有數百種細菌,其中有一些細菌會產生毒素。毒素一旦進入血液,就會使人體細胞表麵的胰島受體變得不再敏感,也就是說,血液中的胰島素對細胞的作用不明顯,致使血糖升高。

口腔症狀可以作為發現糖尿病的線索。許多病人出現口幹口渴、口腔黏膜長出淤點和淤斑、口內有燒灼感等症狀;還有的患者在舌體上有黃斑瘤樣的小結節,與患者皮膚上的黃斑瘤一樣。凡出現這些症狀時,就要考慮患糖尿病的可能。

糖尿病可導致多種器官的營養不良性病變,在口腔中會產生糖尿病性牙齦炎和牙周炎。

病人牙齦呈深紅色、腫脹、易出血或剝落,出現牙周膿腫,而且常反複發作;短期內迅速形成牙石,由於結石沉澱,牙周組織被損壞,牙周袋就會很快形成,食物殘屑很容易在牙周袋內嵌塞,是微生物生長的溫床,更加重了對牙周組織的破壞;有的病人怕刷牙時牙齦出血,刷牙的質量就下降了,牙齒很快出現鬆動無力等症狀,甚至有的患者在早期就出現全口牙齒脫落的情況。

糖尿病患者出現口腔炎症,尤其是伴有化膿性炎症時,血糖就會升高,而且難以控製在正常範圍內。如果感到口腔不適,應趕緊排查血糖。

當血糖控製得不理想時,應檢查一下口腔,消除牙齦和牙周的炎症。

拔牙與血糖的關係

拔牙之前要進行一係列檢查,比如測血壓,檢查血小板、出血和凝血時間等。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拔牙前檢查血糖非常重要。

糖尿病最常見的並發症之一就是口腔疾病,比如口腔黏膜病變、牙周病和齲齒。

患糖尿病後,人的口腔唾液流量減少,衝洗作用較弱,加上唾液中含糖量高,患牙周病的幾率增加,伴有牙齦腫痛、充血,最後導致牙齒鬆動脫落。血糖控製得越不好,口腔疾病就越嚴重,拔牙後越容易導致口腔感染,傷口也不易愈合,給病人帶來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

糖尿病患者要拔牙,有以下幾個注意事項:

首先要控製血糖。由於牙齒齲洞裏有很多細菌,拔牙後會通過傷口進入血液,而糖尿病患者抵抗力較弱,極易發生全身感染。因此,空腹時血糖必須降到8毫摩爾/升以下才可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