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我與諸涵先生時有通信,並得到了他很多的幫助和賜教。如我所藏吳昌碩大弟子趙雲壑(1874-1955年,字子雲,蘇州人)的《梅花》圖,可惜此圖款題兩行款字已有多處殘損,於是我便想起吳昌碩再傳弟子諸涵先生,就寫信請求他代為接筆。不久,即由他幫助補成。1985年,我去拜訪諸涵的老師王個簃先生,便把這件款字由他補成的趙氏作品給王老觀看,還得到了王老的稱許。1989年當我四十壽誕,諸涵先生又特地篆書“長春”誌賀,他的濃情厚意使我至今難忘。
時至1993年暮春,我在蘇州一古玩店中購得諸聞韻作於“壬申”(1932年)的《墨竹》冊頁一幀。在此把有關諸聞韻先生從藝的經曆也作些簡要地介紹。
諸聞韻(1895-1939年),出生於浙江孝豐縣(現屬安吉縣)鶴鹿溪村一戶“耕讀傳家”的家庭。字汶隱,別署天目山民,室名鶴溪仙館。其父係清代秀才,雅好金石書畫,他自幼受此影響,愛好詩文書畫。1915年,於吳興師範學校畢業,因其詩畫得姻親吳昌碩賞識,赴滬擔任吳府的家庭教師,同時拜吳昌碩為師習藝,並由吳師推薦,加入“海上題襟館書畫會”,成為當時“海上畫派”的後起之秀。
1920年,他受上海美專劉海粟校長之聘,任中國畫教授兼藝教係主任(尚無國畫係)。同年冬,吳昌碩為他訂“鶴溪仙館潤例”。1922年,又與潘天壽結識,並引為知己,介紹潘天壽進上海美專執教,並引潘拜吳昌碩為師。同年秋,他赴日本進行藝術交流及考察美術教育。1923年他返校後,即與潘天壽在上海美專創設我國首個中國畫係,從而開啟了我國美術院校國畫係教學的基本建製,成為中國畫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又參與創辦上海新華藝專、昌明藝專。1932年,他與潘天壽、吳茀之、張書旂、張振鐸又在滬發起組織“白社”畫會,並被同仁推舉為社長。
2005年,為紀念我國美術教育先驅、著名國畫家諸聞韻先生誕辰110周年,於6月20日,由中國美院國畫係和潘天壽紀念館聯合主辦的“諸聞韻畫展”在杭州潘天壽紀念館隆重舉行。畫展開幕式上,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和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的《諸聞韻畫集》、《藝術大師—諸聞韻》也同時首發。可見時至今日人們對這位現代美術教育先驅的功績是不會忘卻的。
二、沈覲壽遺墨
2012年新春,有兩位喜好書畫收藏的友人來寒舍茗聚,見到了我裝在鏡框中的沈覲壽先生以褚(遂良)楷書錄清代學者、詩人趙翼《論詩絕句》橫幅墨跡,對沈覲壽先生的書藝齊聲稱讚不已。一位友人說近年他曾在《中國書畫》見到專題介紹沈覲壽書法的文章和不少沈先生的書法作品。我雖然未讀過《中國書畫》所刊“沈覲壽書法”專題,但自忖在沈覲壽先生去世多年後能夠再有專題介紹,這真可謂是“焦桐逸響,知音不匱”了。當談起有關我所收藏沈覲壽先生的遺墨,這還得從三十年前說起。
我珍藏福州當代書法家沈覲壽先生(1907-1995年)的遺墨三種,分別為對聯、橫幅和立軸,共四件。所作書體各異,而相同的是作品上都署有我舅父的名款。其中除了沈老書清趙翼《論詩絕句》橫幅一件是我舅父生前轉贈我收藏外,其餘三件均是舅父的遺物。
我與沈覲壽先生從未見過麵,也未通過信。而由於我舅父生前與沈老交好,我從兩人的交誼中感受到沈老不僅學養深厚,藝事精湛,而且交友待人熱情、真誠,因而我對他深懷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