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唐代“開元通寶”諸多問題的探討
老董泉苑
作者:周延齡
“開元通寶”錢,始鑄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它的誕生在中國乃至東方貨幣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首先,它廢除了沿用千餘年的錢幣計重製,開創了通寶錢體係;其次,創立了新的衡重標準單位—“錢”;“開元通寶”的錢文布局與形製重量,為唐及以後的鑄幣標準化和製度化奠定了基礎。
在唐代290餘年的曆史中,“開元通寶”始終是最主要和基本的流通貨幣。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的“乾封泉寶”錢,行用不足一年就作廢了。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及次年鑄“乾元重寶”當十錢和重輪當五十錢,是安史之亂形勢下戰時貨幣經濟的產物。而大曆、建中年間(公元766-783年)出現的“大曆元寶”和“建中通寶”錢幣,從出土區域及形製上分析,應該是區域性貨幣。唐懿宗鹹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鑄的“鹹通玄寶”錢,則是限於一時一地的試鑄性錢幣,發現的數量遠遠不能和“開元通寶”錢相比。
開元錢在唐代鑄期近三百年,唐以後及周邊鄰國亦有仿鑄,鑄期長、鑄量大。“開元通寶”在材質、文字、形製上又有不少較大和細小的變化,加之月紋、星紋和雲紋位置與形狀變化,從版別的意義上使其極為複雜。故它的斷代和分類,一直是久議未決的問題。
對唐“開元通寶”分期分類及版別的研究,是中國貨幣史和錢幣學研究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國內外學者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和考證。我國學者彭信威先生在《中國貨幣史》“唐代的貨幣”一章中,對開元錢文字的演變、種類的區分、月紋的來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闡述與研究。徐殿魁先生在《唐代開元通寶的主要品類和分期》一文中,根據開元錢的材質和形製來分類,並參考了近年在考古發掘紀年墓中出土的開元錢,排比歸納,做了有益的探索和總結。杜維善、顧小坤先生著的《開元通寶係年彙考》,對“開元通寶”的分期、錢文演變及鑄錢方法提出看法與描述。中國錢幣學會和各地學會也極為重視唐開元錢的研究,新的成果不斷出現。如陝西省錢幣學會出版有唐代錢幣專輯,進行專題研究。日本學者在開元錢的版別分類與定名上,做了細致的開創性的工作。如《上方錢帖》、《收集》雜誌登載的開元錢分類的文章。前田光男先生的《開元通寶錢譜》等。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使唐開元錢的研究,不再有前輩“自會昌一種外,莫能辯為某期物”的感歎!
我認為唐“開元通寶”錢在斷代與版別分類上,應以年代沿革為經線,文字變化為緯線來劃分其鑄時與版別。而年代沿革則以紀年唐墓出土的開元錢種類為主,錢幣形製與特征為輔來區分;文字變化則以文字的主要變化分為一大類,次要變化則列在各大類下分成不同的小類。在分類上宜粗不宜細,重視字形的大變化和忽略細小變異,使唐“開元通寶”錢的分類有個大致的清晰的主線。
唐武德四年最初鑄的“開元通寶”的錢文與文字,史書明載是初唐四大書家之一的歐陽詢所製詞並書寫,書體含八分、篆、隸三體。從諸多初唐、盛唐紀年墓出土的開元錢中,此版別占有相當比例,較為典型的為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的吳王妃楊氏紀年墓出土的“開元通寶”,文字主要特征為:“元”字第一筆短,“通”字走之旁三斜撇不連,“寶”字“貝”部兩橫與兩豎亦不連,窄緣,光背,按文字特征在版別分類中稱其為:短一元。文字特征短一元的錢幣文字和類別特征在其後的鑄行中有很多的變化,如元寶寄郭、接郭、直元、闊緣等類別,自始鑄至唐末也一直在鑄行,我們從唐後期鑄的會昌開元裏也能見到麵文有短一元風格的錢幣。武德初,唐國勢初定,但許多地區仍處在戰亂和割據中,如河南竇建德、河北劉黑闥、江南輔公石、陝北梁師都等。因此,嚴格來講,此時的開元錢流通的區域麵積不是很大的,我們從唐初的鑄錢監和鑄爐分布上也可以看到當時的這個現實。隻有在唐太宗貞觀年間進兵嶺南、拓展西域與解決梁師都割據勢力後,隨著版圖的擴大,開元錢才在更大的區域內鑄行和流通。但開元錢的文字與形製也有了一些變化。如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韋幾紀年墓,出土的開元錢有形製為短一元闊緣的新版別。
唐鄭仁泰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紀年墓與河南偃師唐宋禎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紀年墓出土的開元錢,為我們提供了更為詳盡的開元錢的版別資料,並從中發現了短一元元寶寄郭與容弱版的開元錢。“容弱”是版別的一種名稱,其文字與形製特征為:“開”內井雙橫短,使“井”字狹長,“元”字第一橫較短一元長,“元”兩足間隔開,“通”字走底部有變異,錢背分為光背或穿上下、四角可見直長形之月紋。但月紋的出現不會在這種版別的開鑄時,在時間上月紋的出現會更晚一點。
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統治期間,開元錢在文字和形製上有了許多新變化,如大字、遒勁、小字等版別也應該在此時出現的。所謂“大字”是錢文四字碩大,“元”字開足,“通”字頭略仰,“走”部三撇相連。“遒勁”同“大字”元字第二筆方折,背四隅多見有角月。“小字”則四字偏小,特征是“元”字第三筆長,“通”頭圓彎大,狹“寶”,有“元”字分左、右、雙挑。尤其是山西長治唐王惠紀年墓出土的平頭“通”開元錢,使平頭“通”版別的出現有了一個大致的年代上限,即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左右。平頭“通”的文字特征為:文字較闊,“元”字第一橫長,第二筆左挑,亦有雙挑者;“通”字頭較短一“元”長並平寬,“通”走部三撇成點狀或相連;“寶”字“貝”部中兩橫與兩豎接;外緣稍闊;錢形稍大。從文字特征上可以看到它與短一“元”在文字上的延續與發展,顯得更規範與規整,而少了當初歐陽詢書寫文字的流動與活潑感。其後出現低頭“通”開元錢文字與之類似,隻是“通”頭更狹,兩者錢背多見月紋,但有些月紋則極罕見,如背四月、角月紋。還發現有錢背鑄有雲紋的開元錢。平頭“通”和低頭“通”形式錢文的出現,開元錢至此似乎已完成了它在麵文文字意義上的版別演變。安史之亂以後,我們已經很難見到文字變化上可稱為版別的錢幣了。頻改錢文可能與盜鑄盛行有關,惡錢在流通中起到了驅逐官鑄好錢的作用,並使物價不穩,朝廷收入減少。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史書記載“開元通寶”不僅在鑄錢的錢監和數量上有了增加,在重量上也增加了近一成。按中國貨幣的演變規律來講,鑄錢是由開始的大而重向小而輕演變,而開元錢在盛唐時一改早期錢製加重錢的重量,曆史上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