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最早使用錯金工藝的錢幣(1 / 1)

中國最早使用錯金工藝的錢幣

老董泉苑

作者:張振龍

西安高陵錢幣博物館2012年5月重裝重啟,麵向社會開放,展品中有一枚最早使用錯金工藝的錢幣—戰國錯金星秦“半兩”。是泉:直徑32毫米,重12克;錢文大篆拙美可人,係合範澆鑄而成的餅形“半兩”。

多年以來均認為,王莽在居攝二年(公元7年)進行第一次貨幣製度改革時鑄行的“一刀平五千”刀形錢幣,其中“一刀”二字用黃金嵌錯而成,俗稱“金錯刀”,每枚值“五銖”錢五千個,是我國最早使用錯金工藝製成的錢幣。由於它製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為錢幣收藏者所珍愛。

金銀錯是古代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也稱“錯金銀”。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到春秋中晚期更加興盛起來,它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出現,很快就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我國古代金銀錯青銅器,主要是采用鑲嵌法和塗畫法的裝飾辦法。應用在貨幣上的是鑲嵌法,又叫鏤金裝飾法。一九七三年,我國著名學者史樹青在《文物》上發表了《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一文,主要就是談這種方法。其製作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作母範預刻凹槽,以便器物鑄成後,在凹槽內嵌金銀。第二步是鏨槽。“銅器鑄成後,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後根據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第三步是鑲嵌。第四步是磨錯。“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麵並不平整,必須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麵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

戰國兩漢時期,金銀錯青銅器大量出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廣泛流行,考古發現戰國漢代的金銀錯青銅器以千百計。但是,錯金工藝應用於貨幣“一刀平五千”,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仍是絕無僅有,受到曆代文人騷客和朝野的稱頌與珍愛,更是現代藏家所推崇和珍藏之大珍。

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中,無獨有偶,改革開放的1993年,戰國、秦、漢享有盛譽的“櫟陽”故地,動土中發現了這枚戰國秦鑄製的“錯金星秦半兩”,所幸的是歸藏於本人這個泉癡,未致流落他國而成為遺憾。1997年3月西安高陵錢幣博物館開館,自然成為鎮館之瑰寶之一。錯金星戰國秦“半兩”的發現,把古老而文明的金銀錯金屬細工裝飾技法應用到貨幣上的上限時間提前一個多世紀。(責編:丁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