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畫麵,認識和欣賞文人瓷畫的另一渠道就是題款,筆者個人總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總結起來為兩個重視。一是重視長題,敢於在光滑的瓷麵上長題者必善書,必有深切的需表達的心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心之作”。看兩個例子,筆者收藏一件汪友棠的壺套,正麵繪山水,背麵長題一詩,書法俊秀,法度嚴謹,應是汪用心之作;再看一俞子明的鼓形鍋,正麵繪花卉和水禽,背麵題寫的是晚唐詩人高蟾的七絕《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二十八字書寫得工整,排布嚴謹,也應為用心之作。第二個就是重視帶題贈和訂製款的作品。古人重視情義,贈送物品是件重要的事情,當不會草率為之,尤其是贈送給上級、長輩的作品,一定會精心準備,唯恐失禮。同時在晚清國運衰退、物質匱乏的動蕩年代,自己家能夠訂製瓷畫作品一定是有相當地位和文化品位的士大夫階層。看一例,多年前一位好友相贈一件梅峰樵的六方帽筒。這件帽筒是贈送給仲伊先生大人的,六麵山水花鳥均是精心摹畫,帽筒多處長題詩句,即使是帽筒孔洞下方麵積很小的地方也以墨竹與梅花飾之。再從“先生”的稱謂看,應是送給一位長輩老師的,所以梅氏如此盡心地描畫就可以理解了。至於定製款的作品就無需多舉例了,陳樹群兄和胡越峻兄的著作《淺絳百家》中收錄的名品程友石梅花供盤就是江尚德堂的訂製之物;還有筆者在安慶一位長者老師家中所見的一隻程門山水帽筒,畫得極精,其底款為“範九賞玩”,查閱資料方知,黃範九是晚清禦窯官員,這件帽筒乃禦窯官員訂製的作品。
綜上所述,鑒別淺絳彩器的優劣,可從畫意、書法、贈送款及訂製款等角度去判斷。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任何一件淺絳作品我們都得綜合上述多個方麵去分析判斷它的價值,以確定其是否為文人瓷畫,不能掛一漏萬,失之偏頗。對於普通收藏者來說,要練就一雙慧眼需要一段時間,但我想這個鑒賞能力的提高過程也正是收藏的魅力所在。
一片微光中,文人瓷畫仿佛是一位披著蓋頭的美麗新娘,正等待著我們掀開她的蓋頭,現出她隱約的美!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