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病”的營銷思維
專欄
作者:劉春雄
不發達國家經濟崛起,GDP增速往往很快。除了基礎設施的投入外,與消費者對商品的“饑渴”有關。
[“重新定義世界”係列之四]
歐美日這些不同地域、不同時期進入發達國家行業的國家集體生病了,很多人在診斷,卻很少有人從營銷角度思考,而營銷恰恰可能解決發達國家所麵臨的根本問題。
發達國家之病,我稱之為“發達病”,就是經濟活躍度降低,經濟增速減緩。過去,我們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病,甚至視為成熟社會的正常現象。有些行業因為過度成熟而成為夕陽產業。
除了不發達國家外,現在國際社會麵臨的經濟問題不是購買力不足,而是需求不足。當然,需求不足的直接後果是經濟不振,收入下降,並又轉化為購買力不足。這使得經濟活動循環減慢。我們很容易看到表象的購買力不足,但卻難以洞察到深層的需求不足。
宏觀經濟政策,不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解決購買力問題的,短期當然有效,但後果是邊際效用下降,並進一步產生新的需求不足。
營銷學是研究微觀的,經濟學是研究宏觀的。營銷學與經濟學壁壘森嚴,相交點不多,跨學科研究者不多。很慶幸,我的學術搭檔金煥民老師是學經濟學出身,我則是工科轉行做營銷,形成了微觀與宏觀的結合。
經濟學以稀缺為前提,現代社會卻是豐裕社會。豐裕已經達到什麼程度?凡是普通消費者憑非專業能夠想像到的需求或產品,基本上都已經消費或滿足過,長期消費的結果是邊際效用下降。可以說,現在最稀缺的是消費者的“渴望”、欲望。過去,每當有人遠行,都會問熟人一句:“需要帶點什麼東西?”現在已經很少有人這麼問了。中國經過多輪消費浪潮,多數商品已經普及。很多過去隻有在電影、電視中看到發達國家消費的商品,多數已經進入中國普通家庭。
物質極大豐富條件下,消費者變得不那麼活躍,即使有強大的消費能力,也不過是在消費過去反複消費過的低效用的商品。這樣的環境,經濟就逐步失去了循環的動力。
不發達國家經濟崛起,GDP增速往往很快。除了基礎設施的投入外,與消費者對商品的“饑渴”有關。想像30年前的中國消費者是多麼的饑渴啊,30年平均10%的增長,與近百年的消費饑渴有關。而現在進入豐裕經濟的消費者恰恰缺乏對商品的饑渴感。經濟越發達,成熟度越高,人們視GDP減速為正常。但是,很少有經濟學家提出疑問:為什麼這是正常的呢?有沒有解決辦法呢?
克林頓任職時代,美國經濟進入了新經濟時代,經濟增長速度很快。因為新經濟給消費者提供了一套過去沒有的生活、消費方式,消費者產生了新的饑渴感。正是這種饑渴感,推動了經濟快速增長。當新的饑渴感得到滿足後,經濟再次進入了停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