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症表現
(1)齲病容易發生於牙麵的隱蔽部位,齲損導致牙齒的顏色、形態、質地發生變化,牙齒硬組織的損害不能自身修複,臨床上根據牙齒的齲壞程度,分為淺齲、中齲和深齲。
(2)淺齲即牙釉質齲,牙齒上未形成齲洞,病變僅限於牙釉質內,牙齒病變部位多由半透明的乳黃色變為淺褐色或黑褐色,此時不會產生什麼主觀症狀,但牙頸部淺齲多已破壞到牙本質,應注意。
(3)中齲病變破壞到了牙本質淺層,牙齒已有齲洞形成,牙齒對酸甜食物較為敏感,特別是冷刺激尤為明顯,刺激去除後,症狀消失。
(4)深齲病變破壞到了牙本質深層,牙齒有較深的齲洞形成,溫度刺激、化學刺激以及食物進入齲洞時均引起疼痛,但在這種情況下,不產生自發性疼痛。
2.自我防護
(1)在可能的情況下注意營養,特別對孕婦和兒童。
(2)口腔檢查也很重要,發現齲及早治療。
(3)注意口腔衛生。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堅持早、晚刷牙。采取正確的刷牙方法,選用含氟及其他防齲牙膏。飲後要漱口。
(4)皂莢煆成灰與食鹽混合研極細末,擦牙。應注意研成極細粉末,以免日久磨損牙釉質。
複發性口腔潰瘍
口腔黏膜周期性反複發作局限性潰瘍稱為複發性口腔潰瘍,亦稱阿弗他口炎。這是黏膜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病,好發於唇、頰、舌緣等。在黏膜的任何部位均能出現;但在角化完全的附著跟、硬齶則少見。年齡不拘,女性較多,一年四季均能發生。潰瘍有自限性,能在7-10日左右自愈,病因尚不清楚,與該病有關的因素有:免疫學異常、心理與社會因素、遺傳因素、感染因素、營養缺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等。
1.病症表現
(1)發病前軀症狀為敏感、不適、有觸痛或燒灼感。大約24小時後局部水腫、充血,呈一小紅點或丘疹狀。
(2)1-3日後上皮破損,繼發炎症反應,形成小潰瘍,此時疼痛加重,潰瘍逐漸擴大,形成可因所在部位不同而略有不同,一般直徑約為2-4毫米,為一小圓形或橢圓形,在唇頰溝處則為條狀,潰瘍邊緣整齊,有約1毫米寬的紅暈,基部不硬,中心凹陷狀,其上覆以灰黃色或淺黃白色纖維素假膜,疼痛日益加重。
(3)此後紅暈漸消失,潰瘍愈合,稱為自限性,愈後不留瘢痕,感染後則潰瘍加深。
2.自我防護
(1)注意口腔衛生,飲食宜清淡,多食水果蔬菜。
(2)保持心態平衡,注意勞逸結合,勿過度勞累。
咽喉異感症
咽異感症是最常見的症狀,是咽部的異常感覺,如球塞感、瘙癢感、緊迫感、黏著感、燒灼感、蟻行感、無咽下困難的吞咽梗阻感等。還有部分病人有頸部不適感、緊迫感,自覺呼吸不暢以及咽喉部有物上下移動不定的感覺。患咽喉異感症者女性居多,精神類型多較敏感、多疑或抑鬱。
1.病症表現
(1)病人多認為自己咽喉部長腫瘤而反複到醫院就診,但經過多種檢查:如X光片檢查、食道鏡或喉鏡檢查,以及局部組織的活體病理檢查均無異常。
(2)咽部的各種急、慢性炎症可產生咽異感症,但經治療,炎症消退後,咽異感應隨著減輕或消失。
(3)一些內髒疾病,如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左心擴大、心包積液等可有咽異感症。
(4)多數咽異感症與精神類型有關,多在生氣、著急、情誌不舒時表現明顯,而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時症狀消失。
2.自我防護
(1)病人要心情舒暢,樂觀向上,勞逸結合,生活有規律,居室幹淨整齊,做事不急不躁,待人心平氣和等是自我調養的根本。家人應不招致病人心情不暢;幫助其建立治療疾病的信心,是護理的原則。
(2)宜食清淡,少食煎炸肥膩食品。
(3)鍛煉身體,生活規律,保證睡眠。
(4)解除思想顧慮,增強治療信心。
鼻出血
鼻出血是常見的一種病症,出血原因可分為鼻腔痛變、全身性疾病及外傷所致的3種。
1.病症表現
大部分為單側鼻腔出血,雙側者較少見。如出血部位在鼻腔前段,血液多從前鼻孔流出;鼻腔後段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從口吐出。青少年、兒童的鼻出血多位於鼻腔前端,老年人以後鼻孔出血多見。
2.自我防護
(1)對家中鼻出血的病人,首先要盡量安慰,使其鎮靜,並可采取以下方法協助止血。
(1)壓迫法:用手指揉按患者前發際正中線處,或緊捏一側或雙側鼻翼,以達止血目的。
(2)導引法:讓病人雙足浸於溫水中,以使下肢血管擴張,有引血下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