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多藥並用
一部分醫患雙方都有這種心態,對一時難以確診的疾病,采取多藥並用,認為可達到防治兼顧,事實上無指征的多藥並用,必定會攪亂人體正常防禦功能,易引起藥物與藥物、藥物與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增高,有時會產生並發症使病情加重,有時會掩蓋病情症狀,延誤對疾病準確疹斷和治療的機會。所以對可用可不用的藥物不要用,能用單一藥物就不宜多藥並用。
5.家庭藥品久備不常用現象
有些人為備急用,總是多買些藥作為家庭備用藥,以便偶爾用之。由於患者缺乏對藥物基本知識的了解以及家庭保存條件的限製,不能按藥物的特性加以貯存保管,有些藥物因吸潮、黴變、過期而造成浪費。因此家庭用藥不宜久備,不宜多備,在保管上要按照藥物的理化性質,采取避光、防濕、低溫、密閉等相應措施,經常查看、更換、確保家庭備用藥品的質量。
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提倡建立自我保健用藥記錄卡,詳細記錄健康狀況、所生疾病發展過程、所用藥品名稱、用法用量、以及用藥前後變化情況等內容,作為自身保健檔案資料,通過這樣不斷對比分析,總結經驗教訓,對科學、合理使用非處方藥物、提高健康素質將會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兒童用藥謹防“五濫”
每當孩子生病,家長總是心急如焚。此時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跟著感覺走,盡管也常聽說藥物濫用,可此時火燒眉毛,也顧不得那麼多了,感覺哪個藥可能有效,先給孩子治好病再說。其實,作為家長,再急也不能濫用藥物,因為一旦出現藥物毒副作用,對孩子的損傷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嚴重。下麵我們就具體說說最常見的幾種給孩子濫用藥物的做法。
1.濫用抗生素
多數家長對藥學知識了解不多,孩子感冒發燒時,便盲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不是萬能藥,濫用抗生素不僅培養了病菌的耐藥性,使其效果越來越差,而且對肝、腎、聽神經,甚至血液係統均可能有損害。如四環素可影響小兒骨骼生長,並使牙齒變黃,形成“四環素牙”;氟喹諾酮可引起關節病變,妨礙軟骨的正常發育;鏈黴素、慶大黴素等對孩子聽神經有損害;氯黴素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2.濫用退熱止痛藥
兒童發燒時,由於家長缺乏醫藥常識,且急於減緩患兒病情,便隨意使用退熱止痛藥或增加退燒藥劑量,這樣做很容易引起兒童虛脫甚至休克。一般來講,當小兒體溫高於39℃時可使用退燒藥,而體溫在39℃以下時(有高熱抽搐病史的小兒除外)則不宜使用退燒藥,應采用降低室內溫度,物理降溫等方法。另外退熱止痛藥的毒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常用的解熱止痛藥因含有非那西丁,易使小兒血紅蛋白變為高鐵血紅蛋白,降低攜氧能力,造成全身組織器官缺氧;安痛定、去痛片含有氨基比林,此種成分易使小兒白細胞數量迅速下降,有致命之險;感冒通含有雙氯滅痛,既抑製血小板凝集,又可損害肝功能,皆在禁用之列。世界衛生組織和衛生部急性呼吸道感染委員會推薦首選撲熱息痛作為小兒退熱劑,效果較好。另外,退熱藥應根據需要臨時使用一次,服藥後應讓孩子多飲水以利於出汗退熱。
3.濫用維生素
維生素在兒童的生長發育中確實起著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認為多多益善。不少藥用維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應,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用量過大或過久可能造成體內蓄積而中毒。如魚肝油吃多了可引起發燒、厭食、煩躁、肝與腎髒功能受損;水溶性維生素雖較安全,但也不可疏忽,如維生素C服用過多可誘發尿路結石、脆骨症等。
4.濫服補品
有些父母認為,既是補品越多越好,這樣不但起不到促進孩子健康生長發育的目的,還會出現許多不良反應。如孩子服用鈣劑過多,造成孩子骨骼過早鈣化,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還會引起鈣在腎、肝等髒器中的沉積,從而影響這些髒器的功能;服用人參蜂王漿引起體形發胖、性早熟,引起內分泌功能紊亂等,同時還會增加成年後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的發病率。所以,兒童青少年時期隻要保證合理的喂養和有規律的生活,根本用不著服用補品。
5.濫用丙種球蛋白
有些家長為了預防孩子感冒,經常給孩子注射丙種球蛋白,這也是不科學的。“丙球”是以混合健康人血漿為原料製成的,主要含免疫球蛋白G(簡寫為IgG)。從理論上講,血液中IgG的濃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與人體抵禦感染的能力有關,但注射“丙球”後並不能降低感冒的發病率,主要是因為感冒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種類多且經常變化,而“丙球”所含的抗體不僅有限,而且缺乏特異性;而健康兒童及大多數體弱兒的血中IgG水平正常。由此看來,減少兒童罹患感冒的關鍵之舉應從增強體質出發,具體措施應從堅持母乳喂養,合理安排食譜,從小堅持“三浴”鍛煉(陽光浴、空氣浴及水浴),按時進行預防接種等方麵著手,絕不能依靠“丙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