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強行給小孩灌藥
小孩都不願意吃藥,很多家長常捏孩子鼻子,強迫孩子張開口,而把藥灌進去。孫主任說,這樣很容易發生危險。小孩的鼻子被捏住,隻能靠嘴巴呼吸,這時的溶液易嗆進氣管和支氣管,輕則引起劇烈咳嗽,重則發生吸入性肺炎或藥片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危及生命。
4.服中藥時隨意加糖
一般來說,中藥,特別是湯藥都比較苦,服用時患者往往要加點糖,其實一些中藥是不適宜加糖後再服用的。我們常吃的糖分為白糖和紅糖。紅糖為溫性;白糖為涼性。所以,加糖服藥應首先了解藥物的性狀,涼性的藥物可適當加一些白糖,熱性的藥物可加適量的紅糖,這樣才不會影響藥效。另外,有些中藥恰恰是利用苦味達到藥效的,因此就不能加糖。另外,中藥的成分比較複雜,可能會與紅糖中的鐵、鈣等起作用而影響療效。所以,服用中藥時可否加糖,最好詢問醫生,不要擅自做主。
常見的五種無效用藥
1.頭痛使用止痛藥
研究表明:幾乎所有頭痛都源於血管和肌肉,尤其是血管的牽拉。在情緒緊張、藥物、酒精等因素引起偏頭痛時,由於腦動脈血管收縮,隨著每次心跳,動脈血管受到牽拉便會產生跳痛。因此治療頭痛時,首選藥物和最有效藥物並不是止痛藥而是作用於血管的藥物。
2.流行性感冒使用抗生素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常因變異而產生新的亞型引起流行。目前,對流感患者使用抗生素現象很普遍,不僅多見於個人自用,就是一些醫生治療流感也常用抗生素。顯然抗生素對流感治療是無用的。隻有當並發細菌感染時,方可考慮使用抗生素。
3.消化功能紊亂導致腹瀉時使用抗生素治療
腹瀉一般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前者當然應選用抗生素,而後者用抗生素則無效。消化功能紊亂可由飲食不當、食物過敏(對牛奶、魚蝦過敏等)生活規律的改變,外界氣候突變等原因引起,此類腹瀉使用抗生素均無效,應當采用飲食療法,或用一些助消化藥物。
4.丙種球蛋白預防傳染病
丙種球蛋白對部分傳染病有預防作用,如:麻疹、甲型肝炎、脊髓灰質炎、風疹等。對於上述病人有接觸者使用丙種球蛋白亦有效。但對乙型肝炎、流行感冒、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使用則無效。
5.皮炎、瘙癢症用激素
由於腎上腺皮激素具有抗過敏、抗炎作用,因而對某些皮膚疾病、瘙癢症有一定療效,但大多數情況下使用是無益的。此經長期使用或經常使用,可能誘發感染,影響生長發育,甚至導致潰瘍不愈。隻有濕疹、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牛皮癬等才選用激素。患皮膚病、瘙癢的患者不要首選用激素或激素製成的外塗藥,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此類藥。
非處方藥使用的常見誤區
1.“老毛病”現象
某些患者憑著自我感覺不適,或個別明顯體征,自我判斷是“老毛病”,便不加思索選用過去曾用的某藥。如此這樣反複選用某藥,將會造成一些不利因素。如:
(1)有可能因某種藥的多次反複使用,而產生藥源性疾病。而且老毛病複發,其誘發因素並非相同,某些臨床體征並非完全一致,原來所用藥物也難以兼治新出現的並發體征。
(2)反複長期使用某種藥極易產生耐藥性,使某藥用量要加大,但效果並不隹,毒副作用反而增強,導致病情惡化。
2.隨意增減藥物用量
有些病人用藥不能按時定量,療程不分長短,忘服、漏服、亂服現象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有的病情稍有好轉,不適感覺明顯減輕時,就不想再用藥;有的因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用藥不便而忘服;有的為治病心切,急於求成而亂服,使用劑量隨意加大,或在短時間內頻繁更換品種,這種不規範用藥,尤其是抗生素類藥物,易導致耐藥菌種增多,二重感染等,使病情複雜化,給治療帶來困難。因此,使用非處方藥,應該參照藥物說明書上的規定,嚴格掌握用量和療程,這樣才能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3.自診不明,模仿他人用藥
有的病人自診不明確,感到某種疾病症狀與他人相似,就模仿他人用藥,卻忽視了一人會有多種疾病共存,同一種疾病會有多種症狀同時出現的可能性,即使疾病相同,人與人之間還存在個體差異和不同誘發因素等。如常見的細菌性肺炎,共同的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咯痰、胸痛、白細胞數增高等,按病因不同,可分為鏈球菌性肺炎、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肺炎、綠膿杆核菌性肺炎等,根據其致病菌種,症狀性質、急緩程度等不同情況,所用藥物也就必然不同;還應該注意到同一藥物對於不同的病人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要因病、因人科學地使用非處方藥物,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