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胸、脅、腰、背髒器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3患者過於饑餓、疲勞或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進行針刺;對於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進行針刺時應盡量選用臥位,且手法不宜過重。
4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5針刺眼區和項部的風府、啞門等穴,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提插、撚轉和長時間留針。
拔罐
拔罐療法,又稱“角法”,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人為造成毛細血管破裂淤血,調動人體幹細胞修複功能及壞死血細胞吸收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激發精氣,調理氣血,提高免疫力,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
拔罐療法采用的罐有多種,如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膠罐等,甚至家中的罐頭瓶也可以。拔罐療法的另一個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較粗的鉛絲,一頭彎成圓圈狀,另一頭纏上棉花及紗布,用來蘸酒精、點火。
拔罐的方法主要有四種:拔罐、閃罐、走罐、放血拔罐。拔罐,最簡單、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閃罐,將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後再拔、再取下,反複多次,多用於虛寒證或肌肉萎縮、需重點刺激的穴位;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隻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放血拔罐,在選定的穴位上或膿腫處,用三棱針刺破小血管,再在上麵拔罐,體內的淤血、膿血會沿著針眼流出。
拔罐時間,一般掌握在15~20分鍾,取罐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麵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拔罐後,人體通常會留下顏色不一的罐斑,代表不同的意義。罐斑無皮色變化,觸之不溫,多表明患者有虛寒證;罐斑顯水皰、水腫和水氣狀,表明患者濕盛或因感受潮濕而致病,若水皰色呈血紅或黑紅,是久病濕夾血淤的病理反應;罐斑出現微癢或出現皮紋,多表明患者患有風證;罐斑出現深紅、紫黑或丹淤現象,觸之微痛,兼見身體發熱者,表明患者有熱毒症;罐斑出現紫紅或紫黑色,無丹淤和發熱現象,表明患者有淤血症。
為了確保安全,拔罐時有些注意事項不容忽視:
1家庭拔罐時,罐口一定要厚而光滑,底部最好寬大呈半圓形,以免火罐口太薄傷及皮肉。
2拔罐均要在脫衣服後才能操作,所以治療時應避免有風直吹,防止受涼,保持室內的溫度。
3起罐後,皮膚局部如出現潮紅、瘙癢,不可亂抓,幾小時或數日後就可消散。若出現水皰、水珠、出血點、淤血等,均屬正常治療反應。水皰輕者隻需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皰較大時,可在水皰根部用消毒針刺破放水,敷以消毒紗布以防感染。
4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火罐漏氣脫落;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皮膚被火罐牽拉會產生疼痛,且因罐子互相排擠,不宜拔牢;應用刺血拔罐時,針刺皮膚出血的麵積,要等於或略大於火罐口徑。出血量應適當,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毫升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