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源遠流長的自然療法 (1)(2 / 3)

5過度饑飽、過度疲勞、醉酒者,不可當時重力大麵積刮痧,特殊情況下可用輕刮法或點按刮拭。

6急性扭傷、創傷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體表有癤腫、破潰、瘡癰、痣、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塊處禁止刮痧;眼睛、口唇、舌體、耳孔、鼻孔、乳頭、肚臍、前後二陰等部位禁止刮痧。

此外,由於刮痧有很多禁忌,故最好找專業的刮痧師進行操作,初學者也應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針灸

針灸療法,以針刺或艾灸為主,刺激人體的一定部位,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調節經絡髒腑、氣血陰陽,以防病治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針灸治療的適用範圍很廣,包括:呼吸係統疾病(鼻竇炎、感冒、扁桃腺炎、急慢性喉炎等)、眼科疾病(急性結膜炎、中心性視網膜炎、白內障等)、口腔科疾病(牙痛、牙齦炎等)、胃腸係統疾病(呃逆、胃炎、結腸炎、便秘、腹瀉等)、神經、肌肉、骨骼疾病等。

主要的針灸療法包括:毫針刺法、灸法、三棱針刺法、皮膚針刺法、皮內針刺法、火針刺法、芒針刺法、頭針法、眼針法、手針法、足針法等。此法通常需要專業人士進行操作。

雖然針灸是一種相對易操作的治療方法,但操作不當或患者過分緊張等原因都可能出現暈針、針後異常、血腫、滯針、斷針、彎針、刺傷內髒等異常情況。其中,暈針和針後異常較為常見。

1暈針

多見於初次接受針刺治療的患者,或因精神緊張、勞累過度、饑餓空腹、大汗後、大瀉後、體位不當等。輕度暈針,表現為精神疲倦,頭暈目眩,惡心欲吐;重度暈針,表現為心慌氣短,麵色蒼白,出冷汗,脈象細弱,甚則神誌不清,唇甲青紫,血壓下降等症狀。為此,施針前應對初次接受針治者要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恐懼心理;正確選取舒適持久的體位,盡量采用臥位;選穴宜少,手法要輕;對勞累、饑餓、大渴者,應囑其休息、進食、飲水後,再予針治;針刺過程中,應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神態,適時詢問,一有不適等先兆,及早采取處理措施。出現症狀後,立即停止針刺,起出全部留針,扶持患者平臥;頭部放低,鬆解衣帶,注意保暖。輕者靜臥片刻,給飲溫茶,即可恢複。如未緩解者,用指掐或針刺急救穴,如人中、合穀、內關、足三裏、湧泉等,也可灸百會、氣海、關元等,必要時可配用現代急救措施。

2針後異常感

所致原因很多:肢體不能挪動,或有針遺留,未全出完,或體位不當,致肢體活動受限;對過於重、麻、脹針感者,多半與行針時手法過重,或留針時間過長有關;局部出血、青紫、硬結出現者,都因刺傷血管所致,個別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礙引起。常表現為,出針後,患者不能挪動體位,或重、麻、脹的感覺過強,或原有症狀加重,或針孔出血,或針處皮膚青紫、結節等。為此,腿針後清點針數,避免遺漏。行針手法要柔和適度,避免手法過強和留針過時。仔細查詢有無出血病史,對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如有遺留未出之針,應隨即起針,退針後讓患者休息;對原病加重者,應調整治則和手法,另行針治;局部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壓和按摩片刻;如因內出血青紫塊較明顯者,應先作冷敷以防繼續出血,再行熱敷,使局部淤血消散。

此外,針灸時還有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項不容忽視:

1懷孕三月者,不宜針刺小腹部的腧穴;懷孕三月以上者,不宜針刺腹部、腰骶部腧穴;行經時,若非為了調經,不應針刺;懷孕期禁針三陰交、昆侖、合穀、至陰等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