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百代先哲們的實踐總結與智慧結晶。氣候變化,物象差異,萬物生長,人體運轉……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年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養生主旨,意義重大。
春季:保“陽”“生”機
春季是一個萬物複蘇、充滿生機的季節,也是人體陽氣生發的季節,此時的養生重點就是養好人體的陽氣,讓它生發起來,使新陳代謝從冬天恢複過來,盡快適應春天的氣候,得以正常運行。依《本草綱目》所言,春季宜增甘味,以養脾氣。
立春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在養生方麵就要注意養肝,戒暴怒,忌憂鬱,做到開朗樂觀,心境平和,使肝氣得以生發,達到養肝護肝之目的。
生活習慣方麵,春捂非常重要,不要急於脫掉厚重的冬衣,以免疾病侵襲;飲食方麵,多吃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此外,此時還要注意防病保健,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細菌、病毒也隨之生長繁殖。為避免春季生病,要消滅傳染源;要常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清新;要加強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
雨水
雨水,在每年的2月18日前後,是一年的第二個節氣。在養生方麵最需要強調的是調養脾胃,既要注意養護肝的生發之機,又要注意不要生發太過而傷及脾胃。
飲食方麵,多吃蔬菜水果以補充水分,如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起居方麵,應該順應自然,早睡早起,勞逸結合,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以達到調養脾胃,延年益壽的目的。
驚蟄
驚蟄,在每年的3月6日左右,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蟄是藏的意思。在養生方麵,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調養。
依據中醫觀點,人的體質可分為四種類型:陰虛體質、陽虛體質、血淤體質、痰濕體質。①陰虛體質者,通常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心中時煩,少眠,便幹,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此類人多陰虛火旺,性情急躁,心煩易怒,此時應多修身養性,加強自我涵養,培養個人冷靜沉著處事的能力;建議有條件的人可以在夏季去一些比較涼爽怡人的地方遊玩,選擇環境安靜、坐北朝南的房子;飲食方麵,應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少食燥烈辛辣之品。②陽虛體質者,通常形體白胖,或麵色淡白,手足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
此類人常情緒不佳,情緒波動也比較大,此時應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多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建議冬季要注意保暖,春夏多曬太陽,同時在春夏季節加強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飲食方麵,應多吃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壯陽食物。③血淤體質者,通常多麵色晦滯,口唇色暗,肌膚幹燥,眼眶黑暗。此時應多做有助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如交誼舞、太極拳、保健按摩等;此類人多有氣鬱之症,故培養樂觀情緒很重要,有利於血淤體質的改變;飲食方麵,應多吃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山楂粥和花生粥是很好的選擇。④痰濕體質者,通常形體肥胖,肌肉鬆弛,嗜食肥甘,神倦身重。此時應堅持散步、慢跑等活動,通過運動緊實皮膚;飲食方麵,應多食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白蘿卜、大棗、扁豆、包菜、蠶豆、薏苡仁、洋蔥、紫菜、海蜇、白果、枇杷、紅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飲料、酒類之品,且每餐不宜過飽。
其實,體質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何種體質的人,都應該通過適當的調養逐漸改善自己的體質,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春分
春分,在每年的3月21日左右,一年中的第四個節氣。在養生方麵,要注意保持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