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罌粟科“地格達類”蒙藥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罌粟科“地格達類”蒙藥有紫堇屬紫堇和北紫堇。富含多種異喹啉類生物堿,性平,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功效,用於治療各種出血、肝炎或膽囊炎、流感等疾病[25]。
3.6菊科“地格達類”蒙藥化學成分菊科“地格達類”蒙藥有大丁草屬植物大丁草。味苦,性溫,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止咳,止血的功效[26]。
3.7石竹科“地格達類”蒙藥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石竹科“地格達類”蒙藥有簇生卷耳和卷耳。性微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感冒,乳癰初起,疔疽腫痛[26]。目前對兩者研究較少,化學和現代藥理學研究尚未見報道。
4臨床應用
目前“地格達類”蒙藥在蒙醫中應用極其廣泛,如在《內蒙古蒙成藥標準》中含有“地格達類”蒙藥的共有14個品種[1],地方標準進入《部頒標準》(蒙藥分冊)中共有26個品種[3],其處方名稱、所用地格達種類及功能主治。
5小結與討論
從文獻調研可以看出,“地格達類”蒙藥基原植物極其複雜,涉及7科15屬的40多種藥用植物,其中龍膽科“地格達類”藥用植物多達24種,約占總數的50%,獐牙菜屬“地格達類”蒙藥11種,占龍膽科“地格達類”蒙藥近半數。
從地格達的本草考證來看,“地格達類”蒙藥的正品主要為龍膽科、虎耳草科的藥用植物。但由於印度獐牙菜、肋柱花等龍膽科“地格達類”資源大幅度銳減,導致近年來“地格達類”蒙藥多以其替代品入藥,如在《內蒙古蒙成標準》收載的14個含“地格達類”成方中均為當藥和紫花地丁,認為兩者可以互相替代;在《部頒標準》(蒙藥分冊)收載的26個含“地格達類”蒙藥材的成方中有10個處方是紫花地丁作為地格達入藥,9個處方是苦地丁作為地格達入藥,3個處方是地丁代替入藥。
傳統“地格達類”蒙藥,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清“協日”熱之功效,用於肝炎等“協日”和“熱”過盛所致的疾病。近代地格達替代品或混用品均具有相似的功效,如堇菜科堇菜屬藥用植物性寒,味苦,可清熱解毒、活血散瘀[67];豆科米口袋屬藥用植物性寒,味苦,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25];罌粟科紫堇屬性平,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功效[75];菊科大丁草性溫,味苦,用作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止咳、止血藥[77]。根據“藥性-藥理作用-植物親緣關係-化學成分之間的關聯”理論,紫花地丁等替代品絕大多數與傳統“地格達類”蒙藥藥性相同,有相似功效,因此相互替代是有一定蒙醫藥理論支撐的。
印度獐牙菜、瘤毛獐牙菜等龍膽科傳統地格達藥材含有龍膽苦苷、獐牙菜苦苷、芒果苷、齊墩果酸等環烯醚萜類、酮類及三萜類化合物[40,53,59,64],經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這些成分或其同係物多具有保肝利膽的生物活性[39-40],為傳統“地格達類”蒙藥材治療肝膽疾病的藥效學基礎。而地格達替代品與傳統“地格達類”藥材化學成分類型和組成上差別較大。因此從化學成分角度來看,紫花地丁等作為地格達替代品或混用品入藥還有待商榷。
龍膽科“地格達類”藥材分散在獐牙菜等8個屬中,其中獐牙菜屬“地格達類”藥材最多,獐牙菜屬與其他屬在成分類型和組成上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蒙醫藥文獻及臨床將同科屬植物來源的藥材作為功效相近的”地格達類”藥材使用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依據和合理性;但化學成分屬間、種間的差異還是不容忽視的。
闡明“地格達類”蒙藥藥效學基礎,必須對各類“地格達類”蒙藥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進行深入係統的研究,驗證各替代品、混用品入藥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加強“地格達類”蒙藥定性鑒別的研究,保證和提高蒙成藥處方中“地格達類”蒙藥使用的準確性和臨床的有效性,使此類蒙藥更好的為人類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內蒙古衛生廳. 內蒙古蒙成藥標準[S]. 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262.
[2]衛生部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蒙藥分冊 [S]. 1998:36.
[3]內蒙古衛生廳. 內蒙古蒙藥材標準[S]. 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7:411.
[4]占布拉·道爾吉. 蒙醫正典[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227.
[5]內蒙古自治區革命委員會衛生局. 內蒙古中草藥[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2:104.
[6]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 蒙藥卷[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157.
[7]汪華,宋宏春. 蒙藥“地格達”配方品種分析[J]. 中國民族醫藥雜誌, 2006, 12(1): 20.
[8]劉振國. 蒙藥“地格達”品種的本草考證[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誌, 1999, 36 : 57.
[9]蘇義勒,蘇日塔拉圖,吳雙英. 蒙藥地格達-4味湯的研究進展[J].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24(5): 557.
[10]徐都冷,蘇日塔拉圖. 蒙藥吉斯迪格達的本草考證及原植物鑒定[J]. 中草藥, 2000, 31(10): 787.
[11]康雙龍,額爾敦,阿拉坦巴根. 蒙藥桑地格的考證[J]. 中國民族醫藥雜誌, 1996, 2(增刊): 28.
[12]種國躍,古銳,周華蓉,等. 藏藥“蒂達”的名稱與品種考證[J]. 中國中藥雜誌, 2009, 34(23): 3139.
[13]王俊傑,趙晟,金雄. 內蒙古龍膽科蒙藥資源及開發利用的分析[J]. 內蒙古農牧學院學報, 1998, 19(4): 42.
[14]布日額,其其格瑪,東格爾道爾吉. 蒙藥地格達的本草考證[J]. 中藥材, 2006, 29(1): 80.
[15]陳德道,陳根平,孟憲華,等. 藏藥“桑蒂”基源與臨床應用的文獻研究[J]. 西部中藥, 2012, 25(4): 43.
[16]太平,王霞. 三種“地格達類”蒙藥材的薄層鑒別實驗[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2, 18(10): 6.
[17]胡伊力格其,巴根那,王青虎. 四種“地格達類”蒙藥材的鑒別研究 [J].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22(3): 328.
[18]王秀蘭,何美榮. 四種蒙成藥中地格達的薄層色譜鑒別[J]. 中國現代應用藥學, 1998, 15(2): 12.
[19]巴俊傑,荀雅書,李樹明. 蒙藥地格達-4的薄層色譜鑒別[J]. 時珍國醫國藥, 2006, 17(12): 2548.
[20]王青虎,付淑清,哈斯額爾頓. 蒙成藥四味地格達散的TLC鑒別和小檗堿含量測定[J]. 中國現代應用藥學, 1996, 13(5): 56.
[21]鍾國躍,陽勇,馮婷婷,等. 常用藏藥“蒂達”(藏茵陳)基原物種藥用合理性及資源利用價值評價[J]. 中國中藥雜誌, 2012, 37(17): 2639.
[22]崔占虎,李旻輝,袁慶軍,等. 基於DNA條形碼技術鑒別四種龍膽科“地格達”類蒙藥基原植物 [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 2012, 18(10): 281.
[23]Hu Y L, Li Q Q, Zhang J, et al. Flavonols from Parnassia palustris Linn. (Saxifragaceae) [J]. Biochem Syst Ecol, 2013, 48:70.
[24]先春,龔小見,趙超,等. 虎耳草的化學成分研究[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 2012, 18(10):124.
[25]段旭靜,李佳,張永清. 米口袋屬藥用植物研究[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0, 34(2):181.
[26]全國中草藥彙編編寫組. 全國中草藥彙編[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75: 48.
[27]孫忠文,劉漢清,黃一平,等. 藏藥印度獐牙菜的研究進展 [J]. 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2010, 24(2):69.
[28]靳有才,魏立新,林蓉香,等. 印度獐牙菜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中國生化藥物雜誌, 2010, 31(6):431.
[29]Singh P P, Ambika, Chauhan S M S. Activity-guided isolation of antioxidant xanthones from Swertia chirayita (Roxb.) H. Karsten (Gentianaceae) [J]. Nat Prod Res, 2012, 26(18):1682.
[30]周大成,樸惠善,秦文傑,等. 當藥的研究進展[J]. 時珍國醫國藥, 2011, 22(2):462.
[31]Li J C, Feng L, Sun B H, et al.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of the constituents in Swertia pseudochinesis[J]. Biol Pharm Bull, 2005, 28(3):534.
[32]李玉林,丁晨旭,劉健全,等. 紅直獐牙菜的苷類成分[J]. 中草藥, 2002, 33(2):104.
[33]趙旭升,林鵬程. 高校液相色譜同時測定紅直獐牙菜5種有效成分的含量[J]. 安徽農業科學, 2007, 35(13):3789.
[34]喬淑芬. 興安獐牙菜不同提取液對甘藍夜蛾的生物活性研究[J]. 長江蔬菜, 2009(6):60.
[35]肖晶. 北方獐牙菜的化學成分研究[J]. 大連理工大學, 2010.
[36]王世盛,徐青,肖紅斌,等. 抱莖獐牙菜中的苷類成分[J]. 中草藥, 2004, 35(8):847.
[37]王世盛,肖紅斌,劉秀梅,等. 藏藥抱莖獐牙菜中的酮類成分研究[J]. 中草藥, 2003, 34(10):878.
[38]Cheng H Y, Tong L, Du Y Z, et al. Separation and preparation of gentiopicroside and sweroside from the extracts of Swertia franchetiana H.Smith by HSCCC[J]. J Auhui Agricult Sci, 2010, 1(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