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常見病足部對症特效療法(3)(3 / 3)

步驟四:按摩者一手握住被按摩者患側踝關節,將同側膝關節屈曲至90°,另一手拇指指腹置於足跟處壓痛點,按揉1分鍾。

步驟五:按摩者一手從足背側托起患側的患部,另一手對足底施以滾法,重點按摩壓痛點,時間約為2分鍾。

步驟六:按摩者一手握住其患側小腿足部,另一手以掌根部抵在患足跟部,用力向上推按5~6次。

步驟七:按摩者以一手握住患側踝部,另一手手掌在患側足底部施以擦法,以局部發熱為宜。

2.刮痧

取昆侖、解溪、申脈、照海、太溪、阿是穴,先刮足內側的照海,再刮昆侖、解溪、太溪、申脈,最後刮阿是穴。以角刮法自上而下刮照海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以相同手法刮拭昆侖、解溪、太溪、申脈、阿是穴。

3.艾灸

取阿是穴、太溪、仆參、申脈或水泉、照海、昆侖、解溪。肝腎虧虛加灸太衝、湧泉穴;氣血虧虛加灸足三裏、三陰交;寒濕凝滯加灸陰陵泉、血海。使用艾條溫和灸或艾炷隔薑灸。艾條溫和灸每次取3~5穴,每穴灸10~20分鍾,每日灸1次,10次為一療程。艾炷隔薑灸每次取3~5穴,每穴灸3~7壯,每日灸1次,10次為一療程。

4.足浴

方一

用藥:蘇木20克,丹參、防風、荊芥、艾葉、乳香、花椒、卷柏各10克,紅花、赤芍、透骨草、伸筋草各15克。

製法:將以上藥材用清水浸泡1小時,水煎湯取液。

用法:將滾開的藥汁倒入浴盆中,水量至腳踝為宜,雙腳置於盆沿,使藥汁蒸汽充分熏蒸雙足。待水溫約45℃左右,將雙腳浸泡於藥汁中。每次30分鍾,每日1次,每日1劑,10天為一療程。

方二

用藥:威靈仙50克,醋500毫升。

製法:將威靈仙加入醋中,再倒入500毫升的清水,浸泡30分鍾。武火煮沸,轉文火煎煮20分鍾。

用法:將滾開的藥汁倒入浴盆中,水量至腳踝為宜,雙腳置於盆沿,使藥汁蒸汽充分熏蒸雙足(重點是足跟)。待水溫約45℃左右,將雙腳浸泡於藥汁中。每次30分鍾,每日兩次。

5.敷貼

用藥:生川烏100克,馬錢子10克。

製法: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細末,分成三等分。

用法:每次取一份,用適量50%酒精調成糊狀,於熏洗(足浴方二)後敷貼於患處,24小時更換一次(熏洗時候取下),連用3天。未愈者5天後進行第二個療程。部分症狀較重者,可配合按摩手法(按摩方二)。

坐骨神經痛一般是由於腰椎或脊椎錯位壓迫坐骨神經所致,雖然病變部位是腰部,但疼痛並非局限於腰部,而是從腰部放射至臀部、大腿後、小腿後外側和足部外側。中醫則將坐骨神經痛歸為“腰骨痛”、“腰胯痛”、“腰腿痛”、“腰痛”、“筋痹”的範疇,寒濕之邪、挫傷、神經壓迫或肝腎不足是造成坐骨神經痛的主要原因,這些因素會造成血凝氣滯或氣血虧損,導致經絡痹阻、筋脈失養,引發局部疼痛。

坐骨神經痛

【取位】懸鍾、解溪、陽陵泉、足三裏、承山、委中、昆侖、環跳、腰椎、肝、脾、髖關節

【療法】

1.按摩

步驟一:手掌輕擦足心至局部發熱,用拇指沿足趾向足跟方向用力推壓腰椎50~100次,再屈食指頂壓肝、脾各50~100次。

步驟二:推按髖關節50~100次,按壓懸鍾、解溪各50~100次,按壓陽陵泉、足三裏各50次。

步驟三:拇指按壓承山、委中各30~50次,再用手掌按揉小腿肚數次。

2.艾灸

取足三裏、陽陵泉、懸鍾,使用艾炷非化膿灸或艾炷隔薑灸,連灸3~5壯。也可采用艾條溫和灸,每次灸10~15分鍾,至局部有溫熱感,皮膚出現紅潤,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月灸10次。

3.刮痧

步驟:原發性坐骨神經痛從患側環跳重刮拭至昆侖,時間為3~5分鍾。

4.芳香

取歐薄荷精油3滴+熏衣草精油3滴+羅馬洋甘菊精油2滴,配合按摩、刮痧、泡腳使用,按摩時每種精油量可酌減。

5.下肢運動

動作一:雙腿分開與肩同寬,兩手叉腰,分別向左、右扭轉臀部,扭轉速度先慢後快,連續轉動20~30次。

動作二:雙腿並攏,兩手叉腰。先將左腿繃直,盡量上抬,停2~3秒鍾放下,換右腿重複相同動作,重複做10~20次。

動作三:仰臥,雙腿伸直,兩腳尖朝上。以腳踝為軸心,轉動踝關節100~2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