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艾灸
步驟:取三陰交、足三裏、腎、太溪,每穴(反射區)灸10~15分鍾。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通常是指下肢重複發作、久治不愈的腿部酸麻、受寒加劇的症狀,每當天陰下雨或氣候轉涼時,患者膝關節疼痛加重,因此也被稱為老寒腿。本病為老年人多發疾病,如今三四十歲的中青年患者也開始增多。
【取位】內外膝眼、陰市、梁丘、犢鼻、鶴頂、陰陵泉、脾、胸部淋巴腺、下身淋巴結、腎、生殖腺
【療法】
1.按摩
步驟一:將雙掌放於同一膝關節的兩側,做輕而慢的按揉,使皮膚發熱。再用用雙手拇指按揉髕骨上緣四頭肌腱兩側以及內、外膝眼,按摩重點是膝關節內側。
步驟二:向下按壓脾,由外側往腳後跟方向推胸部淋巴腺,從內側往外側斜向推按下身淋巴結,最後按揉腎、生殖腺111等泌尿係統反射區,每個反射區按摩至局部有酸脹感或透熱為宜。
也可以每天捏拿小腿後麵的肌肉,每側2~4分鍾,或沿著腿部經絡輕輕敲打。
2.足浴
用藥:威靈仙、伸筋草各30克,桑寄生、當歸、丹參、雞血藤各20克,白芷12克,秦艽、蘇木、羌活、獨活各15克。
製法:將藥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
用法:在藥液中加入適量開水,水量以沒過小腿肚為宜。
雙腳置於盆沿,使藥汁蒸汽充分熏蒸雙足。待水溫約38℃~40℃左右,將雙腳浸泡於藥汁中。每次30分鍾,每日兩次,每日1劑。
3.敷貼
用藥:牛膝、羌活、蘇木、防己各20克,川椒、細辛、紅花各12克,川烏、草烏、乳香、沒藥各15克,艾葉、透骨草、伸筋草各30克,米醋250毫升。
製法:將藥材混合,分成兩個等分,分別用紗布包好後放入鍋中,加涼水浸泡20~30分鍾,煮沸約20分鍾。
用法:將藥液(連紗包一起)倒入盆中,加醋,先將患膝置盆上熏蒸,待藥液溫度降至40℃左右,在能適應時,再將紗包取出,交替熱敷膝部,並反複揉搓該處。如藥溫感涼時可加熱後繼續使用。每次敷貼約30分鍾,每日兩次,1劑可用2~3天,5劑為一療程。
4.艾灸
112步驟:取鶴頂、陽陵泉、委第六章常見病足部對症特效療法中,使用艾條回旋、雀啄及溫和灸,鶴頂、陽陵泉每穴灸15分鍾,委中灸10分鍾,灸至局部潮紅,有熱氣沿小腿向下蔓延為宜。
5.下肢運動
方一
懸抬腿:平臥在床上或者坐在椅子上,一腿自然伸直,保持3~10分鍾。休息5分鍾後,將腿放下,換另一腿重複相同動作。每天雙腿交替完成10~20次即可。
方二
不倒翁伸筋法:仰臥位,雙膝屈曲,雙手抱膝於胸前,前俯後仰10次為1組,每日3組。
方三
“飛燕”:俯臥,慢慢抬起頭部,盡量後仰,再將雙腿並攏,雙腳向後上抬起,形似飛燕。老人可先完成頭部動作,再抬腿,逐步達到10個1組,每日3組。
6.刮痧
步驟:陰市、梁丘、犢鼻、鶴頂、內外膝眼、陰陵泉、膝關節,以平刮法從上到下,由輕到重,反複刮拭,並可適當延長刮痧的行程。
足跟痛
足跟痛是指足跟部在承重後出現的以足跟疼痛為主的一種病症,其病因有骨刺、硬物硌傷或運動過度。足跟痛表現為足跟部承重後出現疼痛,久臥、久坐後突然起立以足跟承重則疼痛加重,稍加活動後疼痛逐漸減輕。當行走較多後,疼痛又明顯加重,休息後又會減輕。
【取位】承山、昆侖、湧泉、解溪、申脈、照海、太溪、水泉、仆參、照海、太衝、足三裏、三陰交、陰陵泉、血海、阿是穴、甲狀旁腺、肝、脾、腎
【療法】
1.按摩
方一
步驟一:將患肢平放在健肢膝蓋上,手指用力自上而下反複拿捏患肢小腿肌肉1分鍾,再以拇指按壓承山30~50次。
步驟二:一手固定患肢踝部,另一手握住患足前掌,先順後逆搖踝1分鍾。以拇指和食指合用力按壓太溪穴、昆侖穴30次,再以拇指反複從足跟推至足心至局部發熱。
步驟三:屈食指按揉足跟1分鍾,同時尋找壓痛點,重力按揉壓痛點30~50次。以相同手法點壓肝、脾、腎、甲狀旁腺各50~100次。
方二
步驟一:被按摩者取俯臥位,按摩者一手拖住患側踝部,另一手掌根自膕窩起向跟腱處施以揉法和按法,時間為5分鍾。
步驟二:按摩者逐漸用力按壓承山,待穴位有酸脹得氣後,繼續按壓1分鍾,以酸脹感向足踝放射為宜。
步驟三:按摩者一手握住被按摩者患側足部,對踝關節進行被動屈伸,另一隻手對跟腱施以滾法,時間約為2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