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取位】湧泉、太溪、照海、行間、太衝、足三裏、豐隆、太白、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大腦、心、血壓點
【療法】
1.按摩
步驟一:以屈食指點法點按被按摩者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各50~100次。
步驟二:屈食指點壓大腦50~100次,再以拇指指腹從足跟向足趾方向推按心50~100次。步驟三:盡量將足趾向足背彎曲,用大魚際反複搓擦足底,以足底部有熱感為宜。再屈食指按揉血壓點、太溪、照海、行間、太衝、足三裏、豐隆、太白各30~50次。
步驟四:用掌根從大腿推至小腿各10次。
2.敷貼
方一
用藥:肉桂、吳茱萸、磁石各30克。
製法:將肉桂、吳茱萸、磁石細研成末,密封保存待用。
用法:取藥末5克,用蜂蜜調和,捏成餅狀貼於湧泉。肝陽上亢者加貼太衝;陰陽不足者加貼足三裏。每次貼兩穴,輪流敷貼。每天換藥,用膠布固定後需用艾條懸灸20分鍾。
方二
用藥:鹽附子、生地黃各30克,丹青少許。
製法:將鹽附子和生地黃搗爛,混合後用蛋清調成糊狀。
用法:每天臨睡前敷在湧泉,用紗布包紮後膠布固定,第二天去掉。
3.艾灸
取湧泉,使用艾條溫和灸,每次灸10~20分鍾,至局部有溫熱感,皮膚出現紅潤,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月灸10次。
4.足浴
方一
用藥:桑枝、桑葉、茺蔚子各15克。
製法:將藥材放入1000毫升水中,煎取400~600毫升,去渣取液。
用法:將滾開的藥汁倒入浴盆中,水量至腳踝為宜,雙腳置於盆沿,使藥汁蒸汽充分熏蒸雙足,待水溫約45℃左右,將雙腳浸泡於藥汁中。每次30分鍾,每日1次。
方二
用藥:吳茱萸、黃柏、知母、生地黃、牛藤各15克,生牡蠣50克。
製法:將藥材放入鍋中,加水煎煮,去渣取液。
用法:同方一。每次10分鍾,每日1次,7~14日為一療程。
方三
用藥:磁石、石決明各18克,桑枝、枳殼、當歸、黨參、黃芪、烏藥、蔓荊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獨活各6克。
製法:前兩味藥先加水煎湯,再加其餘12味藥共煎,去渣取液。
用法:同方一。每日1次,每次1個小時,10天為一療程。
5.芳香
取馬鬱蘭精油3滴+伊蘭伊蘭精油3滴+熏衣草精油2滴,配合按摩、刮痧、泡腳使用,按摩時每種精油量可酌減。
低血壓
低血壓是指體循環動脈壓力低於正常的狀態,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這裏僅指前者。原發性低血壓表現為成年人收縮壓低於90mmHg、舒張壓低於60mmHg,多由於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所致,或與遺傳因素有關。臨床表現為頭暈、乏力、四肢酸軟、心慌氣短、精神不振、麵色萎黃、突然站立時眼前發黑、眩暈、易疲倦、畏寒等,如不加以重視,還可能造成心、腦、腎等重要髒器的損害。
【取位】湧泉、太溪、太衝、足三裏、三陰交、大腦、甲狀腺、肺及支氣管、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
【療法】
1.按摩
步驟一:以屈食指點法點按腎上腺、腎、膀胱各50~100次,再沿足趾向足跟推按輸尿管50~100次。
步驟二:用雙手拇指從足部兩側向內上方推按肺及支氣管50~100次。沿足跟至足趾推按甲狀腺50~100次,按壓大腦50~100次。
步驟三:以大魚際擦湧泉,以腳心發熱為度。按揉太溪、太衝、足三裏、三陰交各30~50次。
步驟四:按摩結束後,一隻手握住踝部,另一隻手握住其足趾部,用力向下牽引,同時做踝部旋轉數次。
2.艾灸+按摩
步驟一:取足三裏、湧泉及足內、外踝正後方,使用艾炷非化膿灸或艾條溫和灸,前者每穴(每處)灸3~5壯,隔日灸1次,10次為一療程;後者每穴(處)灸10~15分鍾,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