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常見病足部對症特效療法(2)(2 / 3)

用藥:伸筋草、透骨草各15克,五加皮、三棱、莪術、秦艽、海桐皮各12克。

製法:用法同方一。

方三

用藥:桃仁、杏仁、細辛各20克,紅花15克,薄荷10克。

製法:用法同方一。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係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病因包括幽門螺杆菌(Hp)感染、急性胃炎後胃黏膜病變持久不愈或反複發作、刺激性食物和藥物、十二指腸液的反流、長期精神緊張、生活不規律、體內長期缺乏B族維生素和蛋白質等。主要表現為飯後出現飽脹,平時經常泛酸、噯氣,無規律性腹痛等。

【取位】梁丘、三陰交、陽陵泉、足三裏、上巨虛、下巨虛、太衝、腎、大腦、脾、胃、十二指腸、食道及氣管、肝、小腸

【療法】

1.按摩

步驟一:以雙拇指指腹推壓法從下至上推按足底10次,再以屈食指點法點按腎、大腦、脾、胃、十二指腸各50~100次,力度可稍微重一些,以局部脹痛為宜。

步驟二:沿足趾至足跟推壓食道及氣管50~100次,再刮壓肝50~100次,由足趾向足跟刮小腸50~100次,以足底心發熱為宜。

步驟三:按壓三陰交、陽陵泉、足三裏、上巨虛、下巨虛、太衝各30~50次,再以手掌搓擦踝關節以下部位,擦至局部發熱為止。

步驟四:用一隻手扳拉住足趾,另一手托在足跟處,做搖動踝關節活動30次。

2.艾灸

步驟:取梁丘、足三裏,采用艾炷非化膿灸或艾炷隔薑灸,連灸3~5壯。也可采用艾條溫和灸,每次灸10~15分鍾,至局部有溫熱感,皮膚出現紅潤,每日或隔日灸1次。對慢性胃炎所致的胃痛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3.下肢運動

動作一:仰臥,雙臂自然平放在身體兩側,用力屈曲左腿然後伸直,將左腿放下,換右腿重複相同動作,雙腿交替進行10次。再將雙腿並攏,同時屈曲,使膝蓋盡量貼近腹部,做短暫停頓後伸直,重複動作10次。

動作二:原地高抬腿踏步100~160次,膝蓋盡可能貼近腹部,但是速度不要太快,以每分60~90次為宜。

動作三:兩手叉腰直立,雙腿稍分開,屈膝下蹲起身6~8次。

冠心病

冠心病全稱冠狀動脈性心髒病,是一種最常見的心髒病,是指因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機能障礙和(或)器質性病變,故又稱缺血性心髒病。表現為心前區疼痛,在激烈運動或勞累後可引起胸痛發作,並可遷延至頸部、下頷、手臂、後背及胃部,常伴有眩暈、氣促、出汗、寒顫、惡心及昏厥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因為心力衰竭而死亡。

【取位】湧泉、足三裏、三陰交、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甲狀腺、甲狀旁腺、肺及支氣管、心、胃、頸椎、胸椎、胸部淋巴腺

【療法】

1.按摩

步驟一:將雙手搓熱,揉搓小腿數遍,以發熱為宜。以屈食指點法點按腎上腺、腎、輸尿管和膀胱各50~100次。

步驟二:推按甲狀腺50~100次,再按壓甲狀旁腺50~100次。

步驟三:用雙手拇指從足部兩側向內上方推按肺及支氣管50~100次,再以自外向內推心、胃各50~100次。

步驟四:點按頸椎50~100次,從足趾至足跟方向推壓胸椎、胸部淋巴腺各50~100次。

步驟五:以大魚際擦湧泉30~50次,按揉足三裏、三陰交各30~50次。

2.足浴

用法:刺五加50克。

製法:將刺五加水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

用法:取一半藥液代茶頻飲,餘下藥液兌入2000毫升開水,水量至腳踝為宜,雙腳置於盆沿,使藥汁蒸汽充分熏蒸雙足,待水溫約45℃左右,將雙腳浸泡於藥汁中。每次40分鍾,早、晚各1次。

3.芳香

方一:迷迭香精油4滴+馬鬱蘭精油3滴

方二:黑胡椒精油3滴+杜鬆精油2滴+馬鬱蘭精油2滴

以上精油配方可在按摩、刮痧、泡腳時配合使用,按摩時

每種精油量可酌減。

4.下肢運動

動作:仰臥,雙腿伸直,雙手掌心向下放在身體兩側。放鬆腹部肌肉,一腿屈曲,屈腿時膝關節全屈,大腿與床麵垂直,做踝關節繞環動作1次。還原後換另一腿重複相同動作,雙腿交替進行10次。上體保持同一姿勢,一腿抬高,小腿半屈,做踝關節繞環運動1次,還原後換另一腿重複相同動作,雙腿交替進行10次。適合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進入恢複期者。

高血壓也叫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升高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病症,通常以舒張壓持續升高為特點。患高血壓病症時常伴有頭痛、頭昏、心悸、失眠、氣喘、健忘等症狀,嚴重時可導致心髒、腎髒、腦部發生病變。高血壓通常與中樞神經係統障礙、內分泌功能紊亂、體液調節功能紊亂等原因有關。另外,高血壓與年齡、職業、生活環境、血脂、高鈉飲食、酗酒、抽煙等也有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