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亞健康足部對症特效療法(2)(2 / 3)

方一

用藥:防風、荊芥、川芎、甘草各3克,當歸、丹皮、黃柏各6克,蒼術、川椒各10克,苦參15克。

製法:將藥材加水適量,煎開後,再略煮片刻後,涼至38益~45益。

用法:適合受風寒後局部疼痛麻木比較明顯者。每次足浴20~30分鍾,每日1次,睡前進行。

方二

用藥:生川芎、木瓜、炒艾葉、防風、五加皮、地龍、當歸、羌活、土鱉蟲、伸筋草各30克。

製法:同方一。

用法:適合疼痛麻木者,用法參照方一。

方三

用藥:生川烏、生草烏、伸筋草各20克,桂枝、艾葉各10克,丹參3克,川芎、威靈仙各15克。

製法:同方一。

用法:參照方一。

4.芳香

方一:薰衣草精油6滴+迷迭香精油4滴

方二:薰衣草精油2滴+迷迭香精油4滴+洋甘菊精油2滴

方三:薰衣草精油2滴+迷迭香精油2滴+佛手柑精油2滴+乳香精油2滴+馬鬱蘭精油2滴

方四:洋甘菊精油4滴+薰衣草精油3滴+乳香精油3滴

以上精油配方可在按摩、刮痧、泡腳時配合使用,按摩時每種精油量可酌減。

腰背痛

胸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等疾病會引發腰背痛,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也會造成局部疼痛。如勞動強度大或活動量大,造成肌肉疲勞和損傷、椎間盤錯位、脊椎麵關節受傷;姿勢不正確,使脊柱處於半彎狀態,腰背肌肉一直緊繃,長此以往容易造成腰背肌肉勞損;感受寒濕,使腰背肌緊張,出現痙攣、缺血、水腫、粘連等。此外,身體生理功能退化,肌肉韌帶纖維化、鈣化等,也會使腰背部產生痛感。

【取位】解溪、委中、承山、昆侖、陽陵泉、太衝、湧泉、殷門、懸鍾、腹腔神經叢、腰椎、骶骨、腎上腺、腎、肝、膀胱、輸尿管【療法】

1.按摩

步驟一:按摩者抬起被按摩者雙腿,進行輕度的後伸、左右旋轉至腰部肌肉放鬆,再按揉解溪30次,點按委中、承山、昆侖、陽陵泉、太衝、湧泉各30耀50次。

步驟二:屈指以指背按腹腔神經叢30次,再以相同手法向足跟推按腰椎、骶骨各50耀100次。

步驟三:屈食指點按腎上腺、腎、肝、膀胱各50耀100次,再從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輸尿管50耀100次。

2.刮痧

步驟:取殷門、委中、陽陵泉、承山、昆侖,殷門用平刮法進行刮拭,昆侖用角刮法進行,委中、陽陵泉、承山用斜刮法,直至局部出現出血點為止。

3.艾灸

步驟:取委中、承山、懸鍾,使用艾炷非化膿灸,每穴灸3~5壯,每日灸1次。

4.足浴+敷貼用藥:肉桂50克,吳茱萸100克,生薑150克,蔥頭50克,花椒80克。

製法:將藥材用紗布裹好,放入水中中小火煮沸10分鍾。

用法:將藥液倒入盆中,水量至腳踝為宜,雙腳置於盆沿,使藥汁蒸汽充分熏蒸雙足,待水溫約45益左右,將雙腳浸泡於藥汁中,每次30分鍾,每日1次。可從解溪、委中、承山、昆侖、陽陵泉、太衝、湧泉、殷門、懸鍾選3~5個穴位,將藥渣敷在穴位上,用紗布固定好。

5.下肢運動

動作一:雙手叉腰向前側分別踢左腿、右腿,重複數次。

動作二:以跟腱運力,使全身向上踮起,可與提肛運動同時進行。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主要是由於腸動力不足,導致消化器官的功能下降所致。此外,精神緊張等不良因素損害消化能力、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進餐過快或吃得過多、食物過敏、腸胃產生過多的氣體、過量飲用含糖或碳酸的飲料、吸煙以及肥胖或其他疾病,也會造成消化不良,主要表現為燒心、輕度惡心、嘔吐、腹脹或打嗝;腹痛,腹部有壓迫感,放射到胸部。消化不良會反複發作,有時甚至伴有發熱、尿色深等症狀。

【取位】足三裏、三陰交、血海、腎、輸尿管、脾、胸部淋巴腺、上身淋巴結

【療法】

1.按摩

步驟一:屈食指從足趾向足跟的方向壓刮腎、輸尿管各50耀100次。

步驟二:屈食指按壓脾50耀100次,點按胸部淋巴腺、上身淋巴結各50耀100次。

步驟三:按揉足三裏、三陰交、血海各30耀50次。

2.刮痧

步驟:選取下肢脾經、胃經,以麵刮法或平刮法自下而上刮拭,每段刮拭10次左右。

3.艾灸

步驟:用艾炷非化膿灸在大拇趾、次趾下中節橫紋當中各灸5壯(男左女右)。用艾條溫和灸灸足三裏、三陰交,每穴灸10~15分鍾。每日1次。

4.敷貼

將傷濕止痛膏貼於足三裏,半天換1次,連貼2日,可改善消化不良。

5.芳香

取回青橙精油3滴+熏衣草精油3滴+羅馬洋甘菊精油2滴,配合按摩、刮痧、泡腳使用,按摩時每種精油量可酌減。

6.足浴

直接在睡前用熱水泡腳,同時適度用力按揉腳心以及腳踝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