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歸五髒的妙說
一道美食要講究色香味俱全,色指食物的外觀,香指食物的香氣,而味就是指食物在品嚐時候不同的味道了。在生活中有許多我們十分熟悉的食物與味道,像梅子味酸、苦瓜味苦、蜂蜜味甜、生薑味辛、食鹽味成,其實這五種味道就是中醫所說的五味,即酸、苦、甘、辛、鹹。實際上,食物和藥物的味道不隻有這五種,還有淡和澀,中醫把淡歸為甘、澀歸為酸。
《紊問》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成先入腎。”在中醫理論中,五味與五髒是相生的,五味作為藥物和食物的一種偏性,具有獨特的功效。酸生肝,說的是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髒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苦生心,說的是苦味對於補心有好處,自古就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生心”,“苦味入心”。苦味有通泄、降泄、清泄和燥濕的功效,能夠除濕和利尿。甘入脾,說的是食甜可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和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麵食品等。中醫認為“鹹入腎”,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在嘔吐、腹瀉、大汗之後宜喝適量淡鹽水,以保持正常代謝。成味有瀉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辛入肺,辛有發散、行氣、行血的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薑、辣椒、胡椒,均是以辣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護血管、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
了解了五味和五髒的關係,對髒調味以滋養身體,即能使食補成為事半功倍又充滿樂趣的事情。
妙食五味巧養生
巧妙地利用五味,不但能使你做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而且能起到很好的調養身體、增進健康的作用。所以能正確巧妙地利用五味可以稱得上是生活的智慧。下麵介紹了巧用五味烹調和進補的方法。
在生活中,你可能發現有些味道可以減輕其他的味道,其實這就是五味五行相克的道理。在烹調中,如果某種味道過重了,可以用五味五行相克來解決。五味相克的順序是:酸、甘、成、苦、辛。如果菜成了,就放一點糖進去,此為甘克成;苦瓜太苦了,不妨用鹽水浸泡醃製一會兒,此為成克苦;酸菜太酸了,放辣椒進去味道會好一點,此為辛克酸。至於苦克辛,一般很少這樣做,寧吃辛辣,不食苦味嘛,不過你可以吃一些清口的苦瓜。
而更重要的是,在養生食療中利用五味的功效特點來調理身體。例如,如果吃了太多辛辣上火的東西,這個時候就要降炎瀉火,可以吃一些味苦的食物,如苦瓜、苦丁茶;吃得太鹹太辣了,引起了腹痛和口腔疼痛,光喝水不頂用,這個時候嚼兩勺白糖或口服兩勺蜂蜜,效果立竿見影。還有口腔潰瘍,其實在潰瘍麵滴上一滴蜂蜜,剛開始可能有點灼痛,但是一分鍾左右疼痛就會減輕甚至消失。這就是甘味的緩急止痛之效。如果身體水腫,可以服用淡味的冬瓜皮、西瓜皮等來利水消腫。如果受寒感冒,頭痛無汗,則可服用生薑、蔥白等辛味食物來發汗解表。如果凍瘡發作,用放有紅辣椒的酒精提取液外搽,就是利用辛能行血的作用。如果腹瀉或慢性腸炎,可以服用馬齒莧、山楂、烏梅等酸澀之品以澀腸止瀉。這些都是五味在養生食補方麵的妙用。
五味禁忌需注意
《保生要錄·論飲食門》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則傷而生疾;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則髒氣不均”。可見,什麼事情都不能過,過猶不及,五味也是一樣的道理,不可偏嗜,否則就會引起髒腑功能的失調而有害健康,反而收不到進補的功效了。
如果偏嗜酸味可能會使肝氣太旺、脾胃虛弱,出現食欲不振,胃脘脹滿、兩肋隱痛的症狀,偏嗜酸味還會損傷記憶,容易產生疲勞,長期食用還會影響大腦神經係統的功能,引起記憶力減退,思維能力下降;如果偏嗜苦味則會使皮膚幹燥、毛發脫落,並可損傷脾胃之氣,引起消化不良,中醫也有“苦寒傷胃”之說;偏嗜甘味也會傷害身體,飽餐以後吃甜食最易使體重增加,過多的糖會刺激胰島素分泌,易誘發糖尿病,睡前、飯前貪食甜食,可導致牙病、食欲下降和發胖,從中醫角度講,嗜甜食的人容易生痰,痰阻心脈而致病,因此又稱為“嗜甜傷心”;如果偏嗜辛味則會引 起上火,辛辣食物具有很強的發散作用,嗜食辛辣使人耗氣傷津,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腹滿脹痛,便秘最終釀為痔瘡,有些人常常在吃了麻辣火鍋之後出現口腔潰瘍,也是這個原因;偏嗜成味則可能引起血液的黏稠度增高,血流緩慢,血管沉積物增加,導致血管壁增厚,降低了血管壁的彈性,容易引起高血壓。因此營養學家已經建議,在現代人的飲食中,特別是中年女性的膳食安排中,要盡量避免攝入過多的鹽分。利用五味來進補是生活的智慧,但是用錯了五味也是要危害健康的,因此正如文中所講的那樣,恰到好處地利用五味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