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看點
文/馬文
水源的隱痛:危及黃河與長江的采礦汙染
煤礦開發帶來的災難還關乎水源。
木裏礦區含水量曾經非常豐富,草甸上有豐富的水窪,有蜿蜒的溪流流過,並逐漸彙集成河流,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然而,多年來煤礦的露天開采切斷了降水和冰川融水彙集到河流的通道。同時,露天開采將雪山和河道之間的草甸挖開,破壞了草甸的蓄水能力。沒有了高山草甸“海綿”一樣的生態緩衝作用,在降雨偏少的年份,這裏的河流源頭容易斷流。如今,眾多被開挖的河道中都堆著沙石和垃圾,已經沒有了水流。
在過去,當地居民多以雪山上流下的召龍溝河水為生,那時的水“捧起來就能喝”。現在,原本清澈的河水已經渾濁不堪,礦區的汙染排水管竟然直接通到河中,排水管裏流出來的水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江倉河水是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水源,自礦區企業進駐後,很多居民要到稍遠一些的山穀泉眼取水,或是騎著摩托車到更遠的地方找水喝。
前文所提到的木裏地區的大通河、疏勒河和布哈河,對於青藏高原的重要程度顯而易見,其中大通河是黃河水係的重要河流,布哈河注入青海湖,三條河流被破壞、汙染,導致黃河和青海湖的水源可能受到直接汙染。青海煤炭地質勘察院的王鴻飛曾於2011年在木裏煤礦檢測地表水環境質量,其研究顯示,河流上遊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的區域水質較好,但下遊河段由於挖煤而受到較大程度汙染,他不無擔憂地說:“木裏為高原、高寒的草原地區,蒸發量小於降水量,通過水循環的自淨能力較小,水汙染問題應引起重視。”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唐古拉山下的土門煤礦,土門煤礦位於西藏安多縣西北75公裏處,是西藏最大的煤礦,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開采,後來由於氣候惡劣、交通不便等原因而在80年代關閉,但青藏鐵路通車後,交通得到改善,沉睡已久的土門煤礦有了“蘇醒”的跡象,一些開采隊又開始進駐土門煤礦。土門煤礦靠近長江源無人區,在這裏挖煤,除了會破壞原本就脆弱的生態壞境,還會對水源造成汙染。土門煤礦附近的崗尼鄉,由於挖煤的影響,飲用的地下水已經遭到了汙染和破壞,崗尼鄉人的身體健康因此受到威脅。
更大的隱憂來自於露天開采對地表下凍土層的破壞。青藏高原上的煤礦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所在的水源涵養區內含有大量的凍土,凍土對水源涵養區的蓄水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是國家環境政策關注的重要自然資源。高寒凍土層的形成要成千上萬年,而露天開采對凍土層的破壞往往是不可恢複的,凍土層遭到破壞後,會直接影響到黃河、長江的水源。
遺憾的是,關於露天采煤對生態的影響及後果的調研,需要專業團隊進行時間跨度較長的監測工作,現存的公開文獻中,還沒有礦區企業做過這方麵係統調研的證據。礦區對於江河水源地的生態影響程度究竟如何,以及監測及研究的進展,至今仍處於不透明甚至空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