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策劃
文/曲向東
滄海桑田,世界巨變,當盡人皆知而似乎又無法改變的全球氣候變暖發生,世界各地的眾多冰川都開始融化,那麼,“中華水塔”、我們的命脈三江源地區,是否也經曆著這樣的變化呢?
答案讓我們震驚。
1978年,隨著國家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科學勘測,“黃河與長江之源到底在哪裏”這個困擾中國人上千年的謎題,終於塵埃落定。參與這兩條河流源頭考察的人中有一位人民畫報社的記者,叫茹遂初,他於1972和1978年隨隊拍攝下了兩河源頭的照片,目前是有據可查的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兩河源頭照片。
至今,幾十年過去了,三江源還是當年的三江源嗎?它是否正在遭到破壞?黃河前幾年的斷流是否與源頭有關?帶著眾多的疑問,我與考察隊的隊友們在兩年時間內兩探三江源,幾經險阻,最終成功地抵達目的地,揭開了長江、黃河源頭30多年來冰川融化萎縮的真相:從圖片來看,黃河正源的星宿海已經消失,過去星羅棋布的湖泊美景,如今多已變成幹涸的湖底和荒蕪的戈壁;長江正源薑古迪如冰川,也可明顯看到大片冰川正退縮融化……
消失的星宿海:昔日牧民家園,如今草枯沙起
帶著茹遂初老先生的期待,考察隊從青海省省會西寧市出發,向西南方向狂奔,第一目的地是黃河源地區。黃河源地區的水十分清澈,和人們印象中渾濁的黃河水大相徑庭。但在源頭周邊,我們卻看到大片大片的草地要麼被鼠兔破壞,要麼沙化嚴重。
在源區的曲麻萊縣麻多鄉郭洋村,我們見到了這裏的書記索南仁青,索南仁青清楚地記得,十幾年前黃河源頭附近水草豐美,牧民家裏牛羊成群。後來天氣越來越熱,氣候也越來越幹燥,加上鼠害蟲害,草就變少了、變差了。他說,原來這裏的冬天很冷,羊會流鼻血,但現在卻不會了,因為天氣熱了很多。
在黃河源頭核心區域的瑪多縣,到處都可以看到已經退化的草場。而在30多年前,瑪多縣到處都是綠油油的草地,依靠強大的畜牧業而一度成為全國的首富縣,但如今,隨著草場的退化,瑪多縣卻變成了貧困縣,牧民們也紛紛離開,去另謀生計。昔日的牧民家園如今杳無人煙。而現在留守的牧民,有的搬遷到比較好的草場上去了,有的則通過生態移民搬遷到縣城或者下一級政府所在地。
地理資料上說,在黃河源頭有超過1.6萬個高原湖泊,那它們目前又是什麼樣的呢?經過幾個小時山路的顛簸,考察隊到達星宿海——星宿海東與紮陵湖相鄰,西與瑪曲濕地相接,其海拔4000多米,比五嶽之首的泰山還高出許多。據史載,唐朝貞觀年間,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人們曾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元朝專使都實奉命查勘河源後,稱讚這裏的湖泊群“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
但遺憾的是,現今這裏的環境比想象中要嚴重得多:對比電腦中30多年前星宿海的照片來看,當時星宿海的湖泊如繁星點點,四周牛羊成群;而如今的星宿海卻完全沒有了往日的風采。
“你去過羅布泊嗎?現在的星宿海就跟羅布泊一樣,全是風蝕地貌和沙子。”隨隊科學家、青海水文地質環境調查院的高級工程師辛元紅教授說,為什麼30年就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全球氣候變暖是重要原因之一,它使得多年凍土持續萎縮,而經過融化所產生的地下水又很快蒸發,從而導致了這一現象。
沒有人能夠準確統計,原來星宿海擁有的2600多個湖泊如今還剩下多少。實際上,近30年來,三江源的湖泊、河流都在縮小甚至幹枯,水資源急劇減少。資料顯示,20世紀70年代開始,三江源地區的生態惡化已經開始了,主要表現在黃河上遊的水量減少,三江源地區的一些雪線在上升,眾多湖泊要麼萎縮了,要麼徹底幹涸了。
黃河源頭最大的兩個高原淡水湖泊——鄂陵湖和紮陵湖,同樣麵臨麵積縮小的窘境。源頭的持續枯水曾導致黃河中下遊出現斷流。2003年年底,黃河源頭鄂陵湖出水口斷流,近30多米寬的黃河河道裸露在外。2005年3月,河南鄭州黃河幹枯。上世紀90年代,黃河中下遊地區幾乎每年發生斷流,給黃河途經的省市的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最嚴重的黃河斷流發生在1997年,一年斷流竟多達226天,僅給山東一省造成的損失就高達13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