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史佚篇
作者:周牧之
曾經鼎盛一時的天朝大國中國沒有能夠逃脫被列強奴役的命運。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最終引發了鴉片戰爭,此後,中國淪落為列強勢力範圍下的半殖民地,國力迅速衰落。列強通過對中國實施半殖民地政策,瘋狂地榨取了中國的社會財富,沉重地打擊了中國經濟,破壞了中國的經濟社會結構,嚴重地影響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東方物產給歐洲帶來的一個重要的新需求是茶葉。大航海從美洲和亞洲給歐洲帶來了玉米、大米、土豆、茶葉等過去歐洲沒有的食品和飲料。這些食品和飲料的進口和引進改變了歐洲的飲食結構,其中茶葉成為當時最重要的貿易商品。在茶葉原產地中國很早以前就形成了飲茶的習慣。雖然早在宋代茶葉就從中國傳到日本,但是在大航海時代,世界主要的茶葉產地仍然局限在中國。歐洲過去雖然沒有飲茶的習慣,但是由於茶葉中的成分非常有益於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茶葉在歐洲,特別是在英國很快大為流行,成為了該國的國民飲料。
然而茶葉也給十八世紀的英國帶來了大難題。由於茶葉的主要生產地隻限於中國,中國掌握了茶葉貿易價格決定權,昂貴的價格使英國需要支付巨額的貴金屬購買茶葉。由於當時英國在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茶葉、絲綢、棉製品和陶瓷器等的同時,本國產品卻在中國找不到銷路,為此英國的對中貿易陷入了結構性的巨額逆差。
對中貿易的巨大赤字使英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每年需要向中國支付大量白銀,大量白銀的持續流出最終給英國帶來了嚴重的財政危機,然而英國人的生活中已經不能離開茶葉。
為了販賣英國產的毛織品,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船在十七世紀後期來到中國,但是與其期待相反,毛織品在中國沒有能夠找到銷路。然而英國的對華貿易此後卻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是因為中國茶葉在英國引發了旺盛的需求。
生活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的遊牧民族生活中離不開茶葉,因為茶葉的成分對以肉食為主的遊牧民族來說,能夠促進消化、補充維他命。因此在中國,茶、馬貿易一直是維係農耕地帶與遊牧地帶最重要的經濟紐帶。
茶葉最先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於十七世紀初販賣到歐洲,十七世紀六十年代茶葉出現在倫敦市場並開始上稅。像生活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的遊牧民族一樣,茶葉很快成為以肉食為主的英國人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飲茶在英國迅速成為了一種時尚,成為國民飲料。
歐洲各國原本大都擁有各自的國民飲料,比如法國、意大利是葡萄酒,德國是啤酒,但是恰好英國卻沒有自己原本的國民飲料。此外,歐洲各國的水質大多不好,不適合沏茶,然而英國的水質較好,比較適合沏茶,種種偶然使得飲茶在英國迅速普及。
由是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從中國大量進口茶葉。到十八世紀五十年代從中國出口到歐洲茶葉的總量達十萬擔左右,到1783年出口總量上升到二十四萬擔。其中大部分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直接進口,或者由其他國家的東印度公司進口,再輾轉到英國。1784年8月英國製定了“減稅法令”,取消了對茶葉征收的各項附加稅,規定隻征收百分之十二點五的單一稅,歐洲最大消費國對茶葉的減稅進一步擴大了茶葉在英國的普及。到1800年歐洲進口茶葉總量達到近三十萬擔,其中英國所占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七。鴉片戰爭前夕的1834至1838年中國每年出口茶葉的數量更是多達四十五萬擔,茶葉成為這一時期世界貿易中最大的單項貿易品目。
飲茶在英國的普及帶來了“飲料革命”,改善了英國人的飲食質量,但同時也帶來了經濟上的巨大麻煩。因為茶葉的原產地在中國,雖說在英國已經普及了飲茶文化,但當時卻並沒有一個英國人見到過茶樹。更不要說英國的氣候不適宜生產茶葉。也就是說,英國把不是自己國家生產的、也不可能在自己國家生產的茶葉,普及成了國民飲料。為此,英國需要向中國長期、大量地購買茶葉,而且茶葉貿易的價格決定權還掌握在中國人的手中。在十八世紀,英國人除了茶葉以外還需要從中國購買絲綢、瓷器等工業製品,但是在中國能夠行銷的英國製品隻有鍾表。然而鍾表隻是有錢人的奢侈品,在中國並沒有形成很大的市場。因此,中英貿易出現了長時間的、結構性的不平衡,英國不可避免地成對華貿易的赤字國。為了支付對華貿易的結構性赤字,巨額白銀源源不斷地從英國流向中國。
美洲新大陸流入歐洲的大量白銀,曾經導致白銀流通過剩在歐洲造成通貨膨脹,但是對華貿易的巨額赤字,使大量白銀從歐洲流入中國。到十八世紀末期。白銀的大量流出在歐洲甚至造成了因白銀短缺而引起的財政危機。對華貿易的巨額赤字在十八世紀困擾歐洲,特別是英國的一個重大經濟課題。
茶葉貿易的擴大不僅給英國帶來了巨額貿易赤字,同時也使英國對其茶葉貿易的穩定產生了不安。
為終結三十年戰爭,1648年歐洲各國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此後在歐洲確立了以條約來規範兩國或者多國間關係的國際關係體係,也就是所謂國際關係的條約體係。隨著從中國進口茶葉的數量增大,英國政府對於沒有與中國締結任何條約來保證茶葉貿易的持續越來越感到不安。1793年7月英國政府派出的喬治·馬戛爾尼使團抵達中國,馬戛爾尼使團的來華目的是為了與中國簽訂條約以確保茶葉貿易的穩定。
然而在當時的中國,存在著與條約體係完全不同的對外關係體係:朝貢體係。中國的王朝與周邊國家通過朝貢和冊封形成了一個宗主國和屬國的政治經濟關係體係。屬國的君主向中國定期地派遣朝貢使節,獻納朝貢品。對此中國皇帝回賜朝貢國君主中國的物產,同時允許朝貢國與中國進行一定的民間貿易,這種貿易體製被稱之“朝貢貿易”。
以締結條約為目的來華的馬戛爾尼使團被視為對朝貢體係的挑戰。與朝貢使節一樣,在熱河行宮晉見乾隆皇帝時該使團被要求行“三跪九叩”之禮。由於馬戛爾尼拒絕,使節團與清政府之間發生了爭執。最後在乾隆皇帝顯示的“大度”之下,妥協為馬戛爾尼對乾隆皇帝行單膝下跪禮,免去了叩頭禮,才得以實現1793年9月14日的晉見。關於晉見禮儀的爭執實際上是條約體係與朝貢體係之間兩種不同性質的國際關係體係對立的象征。雖然實現了晉見,馬戛爾尼還是沒有能夠達到與中國締結條約的目的。
1816年英國向中國派遣了第二次使節團,也就是所謂的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1773—1857)使節團。由於阿美士德拒絕對嘉慶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而嘉慶皇帝又沒能出示乾隆皇帝般的“大度”,阿美士德使節團最終沒有能夠晉見到嘉慶皇帝,締結條約更是無從談起。兩個不同性質的國際關係體係的對立使得存在著巨大貿易交往的中英兩國之間無法對話。
英國在亞洲的初期貿易主要是從印度進口棉織品,從中國進口茶葉。印度的棉織品和中國的茶葉給英國帶來了“生活革命”,提高了英國人的生活質量,飲茶和穿棉織服裝成為當時英國人值得驕傲的生活模式的象征。然而英國需要為此向中國和印度支付大量白銀,棉織品的進口同時也給英國的毛織品產業帶來了巨大衝擊。
產業革命不僅一舉解決了印度棉織品對英國產業的衝擊,還使英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過去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印度卻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但是產業革命並沒有消解英國的對華貿易巨額赤字。英國人為了改變茶葉貿易上所處的不利地位,采取了兩個方略:一是通過在殖民地印度栽培鴉片並走私出口中國,由此獲取暴利來補償茶葉貿易的逆差;二是企圖在印度等殖民地栽培茶葉,解除從中國進口茶葉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