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詩歌就是性情(3 / 3)

5、詩要錘煉所謂錘煉、就是要仔細修改,不要寫成後就拿出去,改詩比作詩還要難。古人改詩常為一個字撚斷幾根須。詩改一個字,境界便若人間天上之分。陶淵明詩的名句“悠然見南山”如果將“見”字改為“望”字,就失去了自然之趣。《隨園詩話》中談了幾種修改的方法:一是放一段時間,有了靈感就改;二是不可多改?詩不可不改,不可多改。不改則心浮,多改則機窒(卷三)。修改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詩意精深,也是錘煉的過程。《隨園詩話》卷八中一段話分析的十分透徹。“詩用意要精深,下語要平淡。”餘愛其言,每作一詩,往往改至三五日,或過時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工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工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獨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領解。因此,可以說錘煉是詩人功夫的體現。

五、詩的完美性

詩有幹無華,是枯木也。有內無骨,是夏蟲也。有人無我,是傀儡也。有聲無韻,是瓦缶也。有直無曲,是漏卮也。有格無趣,是土牛也。(卷七)

謝茂秦雲:“凡作近體,誦之流水行雲,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朝霞散綺,講之異繭繅絲。卷八”

詩有有篇無句者,通首清老,一氣渾成,恰無佳句令人傳誦。有有句無篇者。一首之中,非無可傳之句,而通體不稱,難入作家之選。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工夫。必也有篇有句,方稱名手。(卷五)

每一首詩猶如一件藝術品,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靈魂。詩是最精妙的觀感表現於最精妙的語言。一首完美的詩,在意境、情趣、曲折、語言等方麵都是完整的。讀起來如行雲流水,看上去像一幅美麗的圖畫,講起來回味無窮。“其言動心,其色奪目,其味適口,其音悅耳:便是佳詩”(補遺卷一)。一首完美的詩不僅全篇語言優美,還有經典的語句,為後人所傳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些名句千古流傳,自今讀起來倍覺新鮮。《隨園詩話》對於完美詩的標準,說得非常的形象。一首詩要有枝有葉,有肉有骨,詩中有我,既有節奏又能押韻,既曲折又有情趣,才算完美的詩。又說詩就好比那大自然裏的花卉,春蘭秋菊,各有自己秀麗的時候,不能人為的為它們分優劣。隻有音律講究,風趣有味。能賞心悅目的就是好詩,無所謂第一,第二。此話也有道理。袁枚還說:美人之光,可以養目,詩人之詩,可以養心(卷十六)。漂亮女人可以飽人眼福。一首完美的詩,既令人看得順眼。又令閱者心曠神怡。所謂養心,乃陶冶人的情操。使你的情趣融入詩境之中,心中消除了一切憂愁,隻有詩情和快樂。

六、學詩的方法

初學詩,當先學古風,次學近體,則其勢易。倘先學近體,再學古風,則其勢難。猶之學字者,先學楷書,後學行草,亦是一定之法。杭堇浦先生教人多作五排,日:“五排要對仗,不得不用心思。要典雅,不得不觀書史。但專作五言八韻之賦得體,則終身無進境矣。(卷十四)”

餘教少年學詩者,當從五律入手:上可以攀古風,下可以接七律。(卷二)

詩雖小技,然必童而習之。入手先從漢、魏、六朝,下至三唐、兩宋,自然源流各得,脈絡分明。(卷四)

《隨園詩話》講了很多學詩的方法,主要以下幾點:

1、從小學到老。詩是一門藝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提時代學習詩詞,記憶有深。人到老年詩大多簡練,是因從淵博回到簡約的功力因此需要不斷努力學習,與時俱進,增加更多的詩情趣。

2、虛心向別人求教。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詩也是這樣,善於從別人那裏學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即使有了成績,也不可自滿少陵雲:“多師是我師。”非止可師之人而師之也。村童、牧豎,一言一笑,皆吾之師,善取之皆成佳句(卷二),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3、學詩應當從五律開始,因為這樣上可接古風,下可接七律,先學古風,再學近體詩,係統學習各個流派,脈絡自然就分明了。

4、學詩要多讀書。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看的多、讀的多,用詞手到擒來,揮灑自如。特別是一些典故的運用,要明白故事的內容,才能用的適當。讀書也要講究方法,不是囫圇吞棗,而是吸取精神。蠶吃的是桑葉,吐出是絲;蜜蜂采花是釀蜜,不是釀花;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善於吃飯的人長精神,不善於吃的生出的是痰瘤來,這與讀書的道理是一樣的(卷十三)。

5、用心雕刻、錘煉也是初學詩者必不可少的。雕刻修飾要做到沒有痕跡,自然得費一番心思,要像古人那樣為吟一個字,要忘掉一切。孟浩然苦吟時緊皺眉頭,連眉毛都皺掉了,王維構思詩歌時竟然走進了醋甕,所以古人說:“苦吟僧入定,得句將成功。”

《隨園詩話》的詩論雖然有流派之爭,但從創作的角度來看,很多是經驗的總結,也是值得後人學習的。本文歸納隻是一部分,還有很多論點未涉及到。但願看到更多學者寫出全麵的評價。詩論中過分強調天分,而忽略了勤奮,“磨鐵可以成針,磨磚不可以成針”頗耐人尋味。全書不足之處,缺乏係統分類闡述,選詩很雜,但仍然不影響它的曆史價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