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詩要有感而發
陸魯望過張承吉丹陽故居,言:“保佑善題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別處。此為才子之最也。”餘深愛此言。自古文章所以流傳至今者,皆即情即景,如化工肖物,著手成春,故能取不盡而用不竭。(卷一)
最愛周櫟園之論詩曰:“詩以言我之情也,故我欲為則為之,我不欲為則不為。原未嚐有人勉強之,督責之,而使之必為詩也。(卷三)
詩是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當你對一件事感觸不深的時候,絕對沒有詩意。如果是勉強作詩,或是借用別人的詞句湊合,即使你寫出來了也不是什麼好詩。這實際上是無病呻吟。所以當你沒有興趣時不要迷思苦想。一旦你遇到感動你的事或景,又有強烈的創作欲,你就可即情而作,有感而發,盡興而作。曆史上很多古詩都是作者“即情即景”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簡直是一幅美麗的掛圖。還有陶淵明的《飲酒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樣的美景,作者不身臨其境是無法寫出來的。可以說詩人與詩與畫已融為一體了。
古人的詩各有各的風格,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名詩的道理。經典詩當然可以借鑒學習的。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查古人的佳句都是有出處的,如:陳元孝:“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本李群玉:“沙鳥帶聲飛遠天。”梁藥亭:“龍虎片雲終王漢,詩書餘火竟燒秦。”仿唐人:“半夜素靈先哭楚,一星遺火下燒秦。”楊誠齋:“不知落得幾多雪,作盡北風無限聲。”仿唐人:“流到前溪無一語,在山作得許多聲。”(卷九)這些詩句不能說不好。隻是用的巧妙,沒有機械地搬用,但不能稱奇。然而善學者,得魚忘筌;不善學者,刻舟求劍(卷二)。若用的不好就失去了自己的風格。所以袁枚深愛陸魯望說的“言不可刊置別處”,一字一句不照搬別處,這樣寫的詩才有生氣。
四、詩味要鮮、情趣要真、意要深
味欲其鮮,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後可與論詩。(卷一)
司空表聖論詩,貴得味外味。餘謂今之作詩者,味內味尚不能得,況味外味乎?要之,以出新意、去陳言,為第一著。(卷六)
詩無言外之意,便同嚼蠟。(卷二)
詩人創作詩如何達到詩味鮮,情趣真、意精深的目的,在創作方法上有以下幾點:
1、詩要寬闊,也就是說詩人的視野要寬,能拓展開來,詩雖幽俊,而不能展拓開張,終窘邊幅(卷三)。終究受到氣度上的限製,眼界寬闊,收放自如的詩必然氣勢雄壯,如唐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這十個字首先就展開了人的視野,看到是氣勢雄偉的景象,緊接著寫了登樓。“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但並沒有明寫登樓的過程。隻用一個“樓”字表示,這兩句雙層含義,一是登樓,二是高瞻遠矚,其含意深遠。眼界更寬闊。像這類古詩很多,說明詩人觀察事物眼界很寬,詩也就自然能拓展。
2、詩要曲折,不要直說,直說的詩就缺了味。什麼是詩文的曲折呢?就是不要直敘。如《紅樓夢》第十七回題大觀園諸景“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沒有直說竹。然恰恰是竹中精舍,“尚綠”、“猶涼”四字,便如置身森森萬竿之中,竹在詩境中,這就是曲折。《隨園詩話》中引用了幾首詩說明曲折的含義:“詩如何而後可謂之曲?”餘日:古詩之曲者,不勝數矣!即如近人王仔園《訪友》雲:“亂烏棲定夜三更,樓上銀燈一點明。記得到門還不扣,花蔭悄聽讀書聲。”此曲也。若到門便扣,則直矣。方蒙章《訪友》雲:“輕舟一路繞煙霞,更愛山前滿澗花。不為尋君也留住,那知花裏即君家。”此曲也。若知是君家,便直矣。宋人詠《梅》雲:“綠楊解語應相笑,漏泄春光恰是誰?”詠《紅梅》雲:“牧童睡起朦朧眼,錯認桃林欲放牛。”詠梅而想到楊柳之心,牧童之眼,此曲也;若專詠梅花,便直矣(卷四)。詩多了曲折,自然也就有味了。
3、詩要樸素,而不宜取巧,也不要堆砌一些華麗詞藻。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沒有一句不是平易自在的。現在很多兒童背誦的唐宋詩詞,如駱賓王的《詠鵝》,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王翰的《涼州詞》,蘇東坡的《題西林壁》等等,大多是語言樸素,容易理解,而且又具有形象化。樸素的詩詞也很容易流傳。詩宜樸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之樸;詩宜淡不宜濃,然必須濃後之淡。譬如大貴人,功成宦就,散發解簪,便是名士風流(卷五)。這一段論述就是這個道理。
4、詩情趣要真。每一首詩都有境界,而境界裏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詩是情趣的流露,所以要有真情,如果矯揉造作就顯得不自然,那就不是什麼好詩。《隨園詩話》中引用王陽明的話:“人之詩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肅揖,自有佳致。若帶假麵傴僂,而裝須髯,便令人生憎(卷三)。”因此,寫詩不能以假情代真情。《詩經》裏麵的詩歌都是直抒胸懷,所以感到真切。用心寫詩,也是心裏發出的語言,通過自己的情緒表達憂喜,感受情趣而能在沉靜中回味,這就是詩人的特殊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