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源學角度論之,熊秉坤撰於早年的材料真實可靠,又有工八營發難參與者朱思武當時的陳述與之相佐證,故應當肯認,打響首義第一槍的是共進會員、士兵程定國(正瀛)而不是熊秉坤。誠然,熊秉坤是工八營革命黨人代表,是發難過程的重要組織者,雖非由其打響第一槍,然而對首義貢獻甚大,理應認作辛亥武昌起義發難單位的代表人物,堪稱辛亥首義彪炳千秋之功臣。
2、黎氏出任都督真相。關於黎元洪這樣一個半新半舊、充滿矛盾的清軍“南洋名將”,為什麼被推為湖北軍政府都督?在谘議局10月11日聯席會上,起義軍人與湯化龍、胡瑞霖等谘議局人士,為何不約而同地推黎督鄂?過去都認為這是在事起倉促的“偶然機遇”下出現的戲劇性結果。該書認為,武昌起義猝然爆發,革命領導者或阻隔於漢口(如劉公)、或傷(如孫武)、或犧牲(如劉複基),而孫中山、黃興等全國性革命領袖又遠在國外或香港,起義者處於“群龍無首”狀態,這種帶有很大偶然性的特殊形勢,當然是黎元洪出任都督的重要原因。但是,黎元洪出任都督,又並非純屬臨時動議。根據首義人士萬迪庥、胡祖舜,以及孫武的回憶,早在起義之前的幾個月中,文學社與共進會兩大革命團體在議論起義後的都督人選時,出於借助有名望的“漢官”“號召天下”的策略考慮,曾先後多次考慮過黎元洪。
3、謀略處的研判。湖北軍政府成立初期,是否曾經有過一個叫謀略處的軍事指揮機構?原來的有關著作都持肯定態度。1980年代初,湖北革命實錄館檔案文獻以《武昌起義檔案資料選編》之名,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相繼印行,記述辛亥首義及湖北軍政府的檔案文件和當事人1912年左右寫的回憶錄得以公布。有學者發現,洋洋百萬言的湖北革命實錄館檔案文獻,沒有關於“謀略處”的直接記述,便據此認為“謀略處”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所謂“謀略處”,是某些當事人對參謀部的誤記。另有學者則依據首義誌士吳醒漢等湖北軍政府當事人的早期記述,並參酌湖北革命實錄館檔案文獻,認為不可否定“謀略處”的存在及其曆史功能。那麼,究竟有沒有謀略處這個機構?該書作者並未在現有兩種觀點之間簡單取舍,而是依據原始資料進行獨立考辨。作者依據吳醒漢的《武昌起義三日記》,參酌查光佛的《武漢陽秋》、居正的《辛亥劄記》、李春萱《辛亥首義紀事本末》、李西屏《武昌首義紀事》、張文鼎《炮八標起義經過與漢口戰役》所載,認為“謀略處”其名是否實有,未獲直接文獻證實,應該打上問號;其為“臨時性的最高革命權力機關”之說也有誇張之嫌,然而此一機構在10月11日至17日發揮“謀略”軍政要務的作用,則被多位首義參加者、軍政府當事人的追憶文字所確認。
4、“床下都督”查無實據。黎元洪為“床下都督”之說,民國初年曾經哄傳一時,作者通過多種史料考訂,認為此說是事出有因,但查無實據。
作者在對以往關於黎氏的種種傳說加以辨析後,對黎氏給予公允的評斷:綜觀全體,步履蹣跚、充滿矛盾性的黎元洪,在辛亥首義及民國建政中的積極貢獻和消極作用皆不可小視。黎元洪在中國曆史大轉折的關頭所表現出來的情態:彷徨猶豫、退二進三、終於守住共和底線,真實而生動地濃縮了一個數千年古國由專製通往民主的路途的曲折坎坷。這是公允的曆史主義結論。
真正讓“床下都督”廣為傳播者,源自1912年8月“張振武案”後,武漢地區爆發的一場新聞諷刺小說之戰——馬野馬撰《“床下英雄”傳》與蔡寄鷗之《“新空城計”傳奇》,在《震旦民報》上的連載。
5、清帝遜位詔書的擬定。以往的載記稱清帝退位詔書,是胡漢民請張謇擬就,電袁世凱發布。該書作者披閱近年出版的《趙鳳昌藏劄》,發現退位詔書的起草者是袁世凱的洪姨太的弟弟洪述祖,洪述祖擬出初稿,經張謇修訂,然後由袁世凱以內閣總理大臣領銜頒發。胡漢民在張謇處得見詔書,大加稱讚,而並非如原來認為的那樣,由胡漢民請張謇草擬。
6、中華革命黨的創建時間。中華革命黨是民主革命領袖孫中山親手創辦的一個革命組織,在孫中山革命生涯及辛亥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過去史學界一致認為它是在辛亥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逃亡日本期間在東京首次創建的。該書在相關章節不僅注明孫中山早在辛亥革命前就先後兩次組建中華革命黨,而且就孫中山辛亥革命前組建中華革命黨的活動及其原因作了介紹,訂正了以前的訛誤。
生動傳神的文筆
史著紀事載物,講究規整嚴謹,不似曆史小說及報告文學可以通過合理想象,將史籍缺載的故事情節描寫得完整具體,生動傳神。但曆史著作絕不是呆板枯燥的代名詞。司馬遷《史記》既有“太史公曰”一類曆史評論,也有如鴻門宴一類生動傳神的情節描述,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成為曆史著作的千古典範。
文學提供形象,史學提供事實,哲學昭示規律。年輕時就喜歡在文史哲知識海洋遊泳的馮先生,在《辛亥首義史》中,追蹤前賢,力戒文字枯燥呆滯,書中許多章節不乏精彩傳神的過程刻畫。例如導論對首義前夕氛圍的渲染,以及對首義爆發情景的描繪,文字簡明扼要,生動傳神。尤其是第四章對武昌首義過程的記述,跌宕起伏,前後呼應,讀來引人入勝。
大約在十多年前,《中國大趨勢》的作者、美國人約翰-奈斯比特曾經俏皮地對中國人發話:“你們有很了不起的故事,但你們沒有講。”新出版的這部《辛亥首義史》,則用事實回答了奈斯比特的挑戰性說法:包括辛亥首義在內的中國故事很了不起;中國人對故事的講述也是精彩的,希望你們傾聽。
曆史總是在特定空間運行的,史學工作者不僅要有清晰的時間意識,還應當形成真切的空間意識,隻有如此,才能對曆史人物、曆史事件產生方位感、質地感和度量感,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才能立體地得以再現,“知人論世”,如親臨其境體察古事古人。《辛亥首義史》可謂一個成功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