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印象主義風格:古典調性與和聲功能的解體
印象主義風格其調式和聲有了很大的發展。為了追求音響效果,作曲家甚至大量運用全音階來表現特定的和聲色彩。不再注重調性和力度對比,作曲家喜歡運用有範圍的力度標記:1、很少有長時間的由輕到響的漸強或由響到輕的漸弱;2、大多數漸強都在弱的範圍內。3、大的漸強常常在瞬間突然冒出。4、強奏不會持續太長時間,往往緊接著突弱會迅速漸弱。因此對印象主義的力度處處要在整體弱奏的範圍內控製與處理。不論音響的力度差距有多大,在任何時候也不能出現打擊性音響。(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純淨透明,柔和、朦朧、盡可能把聲音延長而造成豐富的共鳴,是印象派作品的基本的聲音性質。
1、“夢幻畫家”德彪西
以法國作曲家C·德彪西為代表的印象派音樂是向現代音樂過度的最重要的流派。它最終完成了古典調性與和聲功能的解體,對20世紀的西方音樂發展有著無法估量的影響。在印象派音樂中,不協和音的運用非常自由,幾乎取得了與協和音程平等的地位。為了追求新穎的聽覺效果,表現朦朧光色中的情調和氣氛,印象派音樂在節奏上打破均衡性,在曲式上反對對稱性,在音色上要求透明性,這一切都離開了以往傳統音樂的慣例和法則,為20世紀的音樂打開了大門。(傑裏米·西普曼.樂器之王鋼琴[M].上海:希望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2005.)
德彪西是繼肖邦之後又一位挖掘鋼琴內在音響潛能的鋼琴家、作曲家。他主張使人忘卻鋼琴是以槌擊弦而發音的樂器,力求在弱音範圍內作出無窮的層次變化。在觸鍵上要求撫摸般的,一掠而過的漂浮音響。“他以微妙的按壓而獲得一種特別富有表情的音色。”德彪西的踏板功夫非常精巧,常常利用踏板產生的餘音營造朦朧飄渺的色彩效果。他使音符流動,以此來刻畫自然界的聲音(水,風,雨),並獲得具有異國情調的東方樂器(鍾,鑼,加美蘭)和管弦樂器(長笛,銅管樂,鼓,鋼片琴)的音色。
2、精雕細琢的“音樂工匠”拉威爾
拉威爾14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創作了第一首鋼琴佳作《水的嬉戲》。20歲時,他發表了《古風小步舞曲》,顯示出他早期的風格:對舞蹈的熱愛,對遠古的尊崇。在拉威爾的作品中西班牙特征也十分突出,他的鋼琴組曲《鏡子》中的《優美的晨歌》,就是以西班牙音樂元素為基礎創作的。拉威爾既是樂曲形式的大師又賦予音樂豐富的色彩,還嚴守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戒律,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和作品形式。他的作品結構明確清晰,總的風格傾向於古典音樂的純淨優美和富於幽默感。(傑裏米·西普曼.樂器之王鋼琴[M].上海:希望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2005.)拉威爾對技術的盡善盡美的追求,使得他在創作每一部作品時,都反複推敲,精心雕琢,不到極端完美決不罷休。
拉威爾與德彪西雖然都是法國近代音樂的革新家,在打破傳統的和聲桎梏和應用希臘古調式與五聲音階有其共同之處,但兩人的革新傾向迥然不同,德彪西的和弦連續衝淡了調性,給後來的無調性音樂起到了橋梁作用,而拉威爾在和弦連接上雖然也用了很多和聲外音,但還保持了古典的以調性為中心的傳統法則;對於浪漫派作曲家的態度,德彪西推崇肖邦,拉威爾則更喜歡李斯特;對於俄羅斯五人團給他們的影響,德彪西欣賞穆索爾斯基,而拉威爾在配器方麵則受益於裏姆斯基-科薩科夫。(洪士圭.拉威爾鋼琴曲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結語
通過對西方鋼琴音樂發展過程中四個主要曆史時期在風格流派和演奏技法的比較分析,對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總結和歸納。盡管在浩如煙海的鋼琴作品中,這僅僅是典型中的典型罷了。但是作曲家由於時代背景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差異,他們的作品都留下了他們所在時期和民族的烙印:巴羅克時期由於古鋼琴的發聲原理,鋼琴作品以莊嚴、肅穆、博大著稱;維也納古典主義是以高雅、明快、簡樸著稱;浪漫主義以抒發個人情感為基礎,表現人的熱情、激動、悲哀;印象派音樂則注重於色彩的描繪和抽象感覺的體驗……隻有熟知並了解各個時期的音樂風格和特定規則才能正確理解鋼琴作品。因為“好的品味,理性的規則,以及我們在不斷的演奏中所獲得的經驗積累,使我們能夠逐漸觸摸到音樂的真諦……”(彼得-盧卡斯·格拉夫.音樂風格演釋指南[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本文為2013年陝西師範大學研究生培養創新基金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