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還是鋼琴協奏曲的奠基人,他對歐洲器樂協奏曲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2、貝多芬——古典音樂之大成者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鋼琴音樂的“新約全書”,它跨越了貝多芬所有的創作階段,忠實地記錄了他30多年的思路曆程和創作生涯。在西方音樂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包含了豐富而複雜的鋼琴演奏技術,也蘊涵著豐富的哲理和深刻的思想,對於演奏鋼琴的人來說是一塊很好的試金石。
貝多芬是頭一個高抬手臂彈鋼琴的演奏家,他擊鍵的力度之強,讓人感覺到他幾乎從頭到尾都像在砸琴弦。他要把自己所感覺到的如實地演奏出來,同時還要從鋼琴上獲得猶如管弦樂隊般的效果,這為以後浪漫派的表演作了充分的準備。演奏他的作品時要注意:一是觸鍵,在他的奏鳴曲中有許多強力度的彈奏,這就需要用到大臂和手指的綜合力量。彈奏八度音型時要求手指的力度要準確到位,同時還要特別注意手臂的放鬆;二是踏板使用時我們注意在演奏連音(Legato),增強樂句的連貫時、要求音響更豐富飽滿時、加強力度對比時,要充分的使用踏板;三是力度: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的力度標記不但數量多,而且幅度很大,在作品2之1的第一樂章的152小節中,出現“ff”8次、“sf”36次、“pp”3次,這說明貝多芬從一開始就喜歡極端化的力度標記,這幾個標記貫穿在全部三十二首奏鳴曲中,所以在彈奏他的作品時一定要注意力度的鮮明。(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他是一位音樂天才,他的音樂是對自己生活的寫照。他的音樂也是世界上最強有力的音樂。
古典主義的音樂注重的是形式美,穩重同時又有大膽的發揮創造性,莫紮特的音樂總是指向心靈始終表達情感或激情,而貝多芬的音樂宣揚自我生活和創造的準則。要準確把握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曲子表現的內容,與這個時期大致的風格走向。
三、關於浪漫主義風格:感性勝過秩序,知覺超乎理性
十九世紀的音樂可謂是曆史長河中最光輝的一頁,在這一百年中,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鋼琴工藝的改進使得音樂上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所創作的音樂作品是人類藝術寶庫中極其重要的篇章。如果把“浪漫”與“古典”相比較,浪漫主義風格崇尚個人主義,尚情感重主觀,尚新奇重民族情,尤其是個人主義和民族主義。在這種觀念下,浪漫主義的音樂形式和技巧雖承自古典樂派,但內容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古典主義的音樂是超民族超個別化的,注重抽象地概念,隻求表現“美的理想”而較少的宣泄人類活生生的感情。浪漫主義在形式上無拘無束,喜用抒情和描寫。這一時期不但盛產偉大的音樂家,而且體裁空前廣泛,出現了諸如無詞歌、夜曲、藝術歌曲、敘事曲和交響詩等新穎、別致的形式,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大“寶庫”。
1、“鋼琴詩人”肖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強調客觀求實的表現手法占了上風,各個時代的演奏家無不打上他們時代的印記。肖邦的鋼琴作品內容豐富,層次繁多,他的作品中突出了很多民族音樂的成分。民族性也是浪漫主義時期主要的特點。在肖邦的音樂作品中,有兩個體裁和波蘭文化有著緊密地聯係,那就是帶著顯著的民族特征、由民族舞曲發展而來的波羅涅茲舞曲和瑪祖卡舞曲,這兩種各自都有著波蘭民間音樂的典型節奏。他把這兩種節奏用在鋼琴曲中,創作出了具有波蘭民族風格的鋼琴曲。
肖邦又被稱為“鋼琴詩人”,他的很多作品抒情性很強。例如肖邦的《夜曲》《圓舞曲》都是抒情性的作品,在演奏這類作品時要求演奏者從手指到大臂始終保持一種“通感”,在演奏連奏Legato的抒情性樂曲時應用手指肉較多的指麵觸鍵,觸鍵要深,觸鍵的速度要慢而均勻,手指要有充分的準備。指觸的方向可用不同的角度觸鍵,以發掘音樂中需要的各種音色層次來。肖邦以前的琶音多半是3或4指轉換1指,而肖邦則開創了拇指與小指直接轉換之先列。肖邦運用上行4指跨越5指,下行5指跨越4指在肖邦作品中到處可見;肖邦的《24首練習曲》及《24首前奏曲》經過練習,不但大大鍛煉了弱指(3、4、5指),並能將線條彈的細膩,勻稱,流暢,避免了大指笨重的弱點,充分體現了肖邦的詩情畫意;(方仁慧.論鋼琴指法藝術[J].鋼琴藝術研究(上),人民音樂出版社.)彈奏他的作品還需要內心的歌唱,這樣才能達到肖邦抒情性旋律所要求的寬廣悠長的特殊的韻味。從他以後直到20世紀初期印象主義的出現,浪漫主義的半音化和聲、長氣息旋律、標題性內容、稠密性織體以及重要的情感表達,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風格特點。
2、“鋼琴之王”李斯特
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的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他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受意大利“小提琴魔術師”尼科羅·帕格尼尼的作品的啟發,李斯特開始在鋼琴上實驗小提琴所能作的一切——展現前人從未想象過的彈奏鋼琴的方法。由此創作了許多音樂會練習曲,把精湛的鋼琴技藝的門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最重要的是《12首超級練習曲》。最流行的個人練習曲包括《鍾聲》,還有如古希臘神化中的海妖塞壬一般美妙的《音樂會練習曲》,以及充滿向往之情的《憧憬》和鬧劇般的《侏儒之舞》。他的《帕格尼尼練習曲鍾聲》是青年時代的他用來擴展手指技術的一首炫技練習曲。樂曲一開始,經過簡短的前奏,很快在高音區出現了“鍾”的主題。鋼琴高音區清脆悅耳的音色和頓音奏法形成的短促的有力的音響,組成了一連串生動逼真的小鍾的鳴響。單手同時彈奏旋律和顫音,要求堅持彈出顫音規定的數目,並且要均勻,富有表情。彈長顫音時要控製好音色和力度,手指貼鍵演奏。旋律部分的手指要輕巧,多一些泛音感,音色要圓潤。兩個聲部要整齊保持住統一,這部作品已經不僅是高難技術的炫耀和訓練,而且是顯示作曲家豐富想象力和表達思想感情意境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