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逸知道呂青莽心有不甘,又覺得萬分委屈,等他笑夠了,發泄了幾分怨氣之後,柔聲說道:“你不知道,原本作為質子被送到越國去的是你,這是屠一骨的堅持,隻因他曾在軍中看過你的勇悍,生怕你成長以後會成為越國的心腹之患。我不同意,堅持要以當時被匆匆立為世子的青野為質去往越國,為此,樂斯道、武烈、沈馳等人與我吵了幾日。對於你和青野,若說我用心良苦,這份良苦也隻是偏袒了你。”
這是藏在呂逸心中的一個秘密,原本到死都不想說出來,但看到大兒子鑽進牛角尖仍不懂退回,他到底還是說了出來。
因為將呂青野送去越國,心疼小兒子的王後楚惜君氣得和呂逸大鬧一場,之後便一人出宮,住在宮外一處偏僻的靜舍之中,一住便是十二年。
呂逸幾次想將呂青莽在長山追殺呂青野之事挑明,話到嘴邊,卻又咽了回去。那些事,呂逸隻當呂青莽是一時糊塗,他這個做父親的,還是自私地偏袒了大兒子。
呂青莽眼神一閃——是的,他當時知道是父親要保住他,但為什麼會變成今天的結果?他不明白,更難以接受,逼問道:“既然你一直偏袒我,為何要立青野為世子?又為何總在廷議之時強調青野世子的身份?”
對於呂青莽的問題,呂逸隻感歎大兒子的性格缺點太大,也許是長年征戰,隻有打打殺殺,所以他根本覺察不到自己平素為人處世方麵的遲鈍。沒有靈活的手腕,怎麼駕馭滿廷文臣武將。
是自己當時的決定錯了吧,根本就不該讓呂青莽繼續征戰,就該將他關在王宮裏,讓他靜下心來多看看文臣們的行事風格才對吧……
此時看著亟待答案的兒子,呂逸溫聲道:“青野隻有呂湛、呂澈陪在身邊,幾乎孤立無援,然而,他用自己的本事,隱忍、周旋在越國王宮中,還為自己鋪設了後路。這次保住洛津、搶回望烽城和葦城,是憑他的真本事。如此,你還覺得他沒資格繼承國主之位麼?”
呂青莽不屑地搖頭,固執地問道:“我也是憑真本事掃平了南倉的遺患,讓呂國沒有後顧之憂,為什麼這麼些年,你仍舊不改立我為世子?”
呂逸閉上了眼睛,痛心疾首的心情莫過於此。
呂青莽小時候勇敢堅定,他十分屬意,因怕兄弟三人為了國主之位導致暗中算計,他一直不立世子。
六國大戰開始後,各個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始互相攻伐。呂國當時是個小國,夾在樞國、南倉和樸國之間。那時的樞國還好,邊界上偶有摩擦卻從來都是小事化了。
但南倉和樸國卻對呂國的肥沃土地相當覬覦,即便王後是樸國人,也無法阻擋樸國貪婪的腳步,兩國想瓜分了呂國。
好在越國當時正在攻打樸國的附屬國羅國,樸國兩方作戰無法全力施為,才放鬆了對呂國的重壓,使得呂國緩過一口氣來。
當時的武烈、沈馳、田鯀、魏兕等將領都正值壯青年,一群俊傑豪邁又熱血,相當勇猛,以舉國之力對抗南倉,終於將南倉整個吞並。
隨即薑國的戰船便到了洛津水麵上,呂國又拚命去抵禦薑國的水軍。
這兩場艱苦卓絕的戰爭給呂青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偏執地認為隻有武力強大到不可戰勝,才能讓敵人膽寒。由此性子便開始轉變,勇敢之上更越發偏狹乖戾。
之後不過一年,越國又來犯,並強占了望烽城和葦城,更讓呂青莽認為,一味的發展農耕讓百姓吃飽飯並不能給國家帶來真正的強大戰力,呂國需要有血性的人去證明自己的實力,如同所有國家一提到樞國就認定樞國全民皆兵、決不可招惹一樣。
不論呂逸如何引導呂青莽去多注意民生疾苦,他仍舊一意孤行地堅持自己征伐擴張的野心,在他心中,武力勝於一切,也可以掌控一切。
但麵對越國,呂國實在是耗盡了全國的所有。在勉強的對峙僵持中,爭取到了與越國求和……
占了上風的越國要人質,為了保住呂青莽,呂逸不得不立世子。
二兒子呂青原太過桀驁,又在對越軍戰鬥時輸了一場,忿忿難平。選他去越國,隻怕他會生出難以預料的事端。
小兒子呂青野性格溫和,不怒不爭,立他為世子,既能保住呂青野,日後也不會給呂青莽帶來威脅,是最佳人選。
那個時候,呂逸心中的繼位人選,還是呂青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