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58年的神話:“跑步進入共產主義”(2 / 3)

既然中共中央將徐水作為向共產主義過渡的試點地區,中共河北省委自然要積極配合。8月12日,省委召開書記處會議專門討論徐水的共產主義試點問題,並決定成立規劃小組,請中央派人參加。規劃的總要求是使徐水的發展速度比其他地方走在前頭兩三年,以便取得經驗,向全國推廣。為了搞好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全麵規劃,中央有關部門、河北省委、保定地委和徐水縣委組織了有100多人參加的規劃班子,中央農村工作部、國家計委等70多人,河北省委10餘人。這個班子對徐水未來五年的工農商學兵、政治、經濟、文化、人民生活、建築等進行了全麵規劃。

8月22日,這份題為《關於加速社會主義建設向共產主義邁進的規劃(草案)》編製了出來,主要規劃有:

關於農業生產。1959年糧食播種90萬畝,其中小麥80萬畝,畝產1500斤,總產12億斤。甘薯30萬畝,畝產折糧5000斤;棉花30萬畝,畝產皮棉500斤;花生8萬畝,畝產1000斤;芝麻2萬畝,畝產150斤;蔬菜10萬畝(包括白菜5萬畝),平均畝產5萬斤;糖類3萬畝,平均畝產1萬斤;瓜果煙麻5萬畝。其他造林、飼草等占地10萬畝。到1962年,縮小播種麵積,優種化,爭高產,畝產糧食1萬斤。發展多種經濟。1959年木材林發展到80萬畝,1962年發展到100萬畝;1959年果樹種植達到200萬棵,1962年達到390萬棵。

1959年,騾馬發展到3萬匹,驢4萬頭,牛25萬頭,羊20萬隻,豬160萬口,雞250萬隻,兔160萬隻,蜂2500窩,蠶2000張,魚6000萬尾。1962年,騾馬達到8萬匹,牛50萬頭,羊50萬隻,豬350萬口,雞500萬隻,兔250萬隻,蜂8000窩,蠶2萬張,魚2.5億尾。根據這個發展規劃,1959年,徐水平均每人將有糧食4000斤,棉花227斤,油料125斤,肉類200斤。到1962年,平均每人糧食4000斤,棉花330斤,食油133斤,豬肉400斤,蛋品800個,糖266斤。

關於工業生產。新建12座縣營企業,所有縣營的工廠,一般都辦紅專學校,都種試驗田和菜園,適齡青年都編入民兵;興建多種社營工廠,所有社營工廠的工人,都逐漸實行輪換辦法,二年一換,亦工亦農。這些廠子建成投入生產後,加上上級的支援,就可以加速裝備農業,1958年冬實現排灌機械化,1958年秋實現加工機械化,1959年實現耕作機械化,1959年春實現電氣化。“這樣,人民的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就可以大大減輕,主要勞動都為機器代替,工作時間減為八小時,人民的生活資料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供應。”

關於交通運輸業。全縣建輕便鐵路60公裏;建設水泥路麵公路100公裏,高級路麵都通無軌電車;建設碎石公路1000公裏,使所有的社都與縣幹線貫通,所有社的居民點、衛星村都用普通公路連結起來;全部消滅鐵輪車,社社有汽車,隊隊有膠輪車,戶戶有自行車。人們下地下廠勞動一般不再步行。修建飛機場,買飛機3架,解決大麵積捕蝗除蟲問題;從劉家台水庫經瀑河水庫直通白洋澱,節節建閘,開展航運;村村建立郵政代辦所,村村都有電話機。

關於文教衛生事業。擴建綜合大學一所,設立農學院、工學院、醫學院、師範學院和藝術學院,建立科學研究院,建立綜合醫院一所,建立文工團一個、文化宮一所、圖書館一所,建立體育館一所,設立人民出版社出版縣報一種,建有線廣播電台一所。在7—10年內普及大學教育,從今年算起所有30歲以下的人都達到專科以上文化程度,人人是專家等。那時,舊的分工形式要改變,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本質差別將消失。

關於城鄉規劃和居住條件。縣城人口,一般達到5萬—7萬,最多不過10萬人。另外把容城、固城、大王店發展為3萬人以上的小城市,既是社的所在地,又是縣城的衛星城。社址所在地一般為2萬人左右,每個社建立4個居民點,每個居民點人口為5000人左右;普遍改善居住條件,建設樓房,每四戶一幢。縣城和社址,都有自來水,村村都有洗澡塘。

為了加快向共產主義過渡,徐水決定在全縣範圍實行基本生活供給製。其中,針對農民的供給內容有:

夥食:男女整半勞力,大、中學生每人每月5元,小學生每人每月4元,幸福院老人每人每月4元5角,幼兒園兒童每人每月3元5角,托兒所嬰兒每人每月3元。夥食費一律不發給本人,以食堂為單位掌握。夥食用糧發給食物,以食堂為單位發給供應證,憑證到附近糧庫領取,其他部分一律折款發給貨幣。為了便於掌握,各食堂可發給個人飯證。農民出門原數帶走飯費,到另一食堂吃飯交費。

服裝日用品:男女整半勞力,每人每年發給服裝布24尺、棉花1斤、鞋3雙、襪子2雙、毛巾1條、肥皂2塊,根據需要發給草帽1頂。大中小學生、幸福院老人、兒童都有相應的規定,連托兒所兒童,每人每年也發給服裝布8尺、襪子3雙、毛巾2條、帽子1頂、香皂1塊、小毛巾1條。

津貼:根據勞動態度、技術高低、勞動強度分為兩等,一等每月2元,二等每月1元,一、二等各占50%左右。大中學生每人每月零用錢5角,小學生、幸福院老人、嬰幼兒每人每月分別為1角、3角、1角,不發給個人,由集體掌握。

其他:農民的醫療費,由縣財糧部發給各公社,由各公社統一掌握。農民看病在本公社有效,本公社不能治療經醫生證明轉院,轉院治療一律付現款。結婚男女雙方每人補助1元5角,生育補助3元,死亡喪葬適當發給喪葬費。看戲、看電影、洗澡不花錢,每10天發洗澡票1張,20天發理發票1張,1月發電影票1張。取暖以年105天計算,每戶每天煤2斤,折款一次發給各戶。

然而,徐水當年的生產力水平很低,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還剛剛解決,根本不具備實現共產主義的條件,所謂的基本生活供給製基本上沒有兌現。規劃草案出台不到兩個月,連吃飯都成了問題,所謂共產主義試點也就隻得草草收場。

山東壽張:1960年建成共產主義

1958年8月27日的《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文章,文章開頭就說:“這次壽張之行,是思想再一次的大解放。今年壽張的糧食單位產量,縣委的口號是‘確保雙千斤,力爭三千斤’。但實際在搞全縣範圍的畝產萬斤糧的高額豐產運動。一畝地要產五萬斤、十萬斤以至幾十萬斤紅薯,一畝地要產一兩萬斤玉米、穀子,這樣高的指標,當地幹部和群眾,講起來像很平常,一點也不神秘。一般的社也是八千斤、七千斤,提五千斤指標的已經很少。至於畝產一兩千斤,根本沒人提了。這裏給人的印象首先是氣魄大。”於是,壽張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而聞名全國。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後,壽張的“大躍進”進入緊鑼密鼓階段,浮誇風也開始盛行。這時已是夏收時節,台前農業社率先放出了畝產小麥3175斤的“衛星”,創下山東全省小麥最高紀錄,頓時聞名於齊魯大地。從此之後,壽張的“衛星”越放越多且越放越大。8月下旬,城關鄉北台農業社放出一顆穀子大“衛星”,畝產幹穀10546斤15兩。接著,城關人民公社台前耕作區,放出畝產玉米20125斤和畝產穀子21787斤的大“衛星”。

1958年9月,壽張宣布:全縣幾萬畝早秋穀子和玉米,平均畝產都超過了5000斤。其中玉米11064畝、平均畝產4814斤,穀子52345畝、平均畝產6028斤。進入10月,壽張又宣布:全縣50萬畝糧食作物預計總產量能達25億多斤,平均畝產5000斤,比去年畝產290斤增產17倍多,成為全國第一個平均畝產超過5000斤的縣。由於壽張大膽放“衛星”,名氣越來越大,成為山東著名的“大躍進”典型,並被樹為山東省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紅專標兵”,山東省委還多次在壽張召開現場會,總結推廣其經驗。

這年8月13日,新華社報道了毛澤東視察山東農村的情況,其中特地提到毛澤東表示“還是辦人民公社好”,於是全國農村迅速掀起了大辦人民公社的熱潮。作為“大躍進”典型的壽張當然不能落後。8月23日,壽張召開建立人民公社萬人動員大會,當天晚上,全縣第一個人民公社——城關人民公社宣布成立。4天後,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原有的129個農業社被合並為8個公社。不久,又將8個公社合並為一個公社,命名為壽張人民公社。

10月上旬,壽張縣委召開擴大會議,認為在糧食問題已經解決的情況下,完全有能力在三四年裏把壽張建設成為一個像樣的共產主義社會。接著,又根據山東省委的要求,提出到1960年即可建成共產主義。10月25日,壽張人民公社製訂了相應的規劃,題名為《高舉紅旗,乘勝前進,加快步伐,到1960年建設成共產主義社會的建設規劃(草案)》(以下簡稱《規劃(草案)》)。

《規劃(草案)》提出:隨著工農業生產的全麵躍進,已為盡快加速社會主義建設,過渡到共產主義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隨著公社的建立,社會主義大協作已經鞏固,全民實現了組織軍事化、生活集體化、生產戰鬥化,工農商學兵已經結合為一體,全民所有製已在農村占據絕對優勢,主要生活資料——糧食問題已經完全解決。“在這種新形勢下,經公社研究,認為我們必須高舉紅旗,乘勝追擊,勝利再勝利,大幹猛幹2年,過渡到美滿幸福的共產主義社會。”

《規劃(草案)》確定了實現共產主義的標準:一是實現工業化,工業產值應占總產值的70%至80%,能生產中小型機器;二是實現農業機械化,主要笨重的農活有70%的使用機械操作;三是實現電氣化、沼氣化,照明、做飯全用電;四是年滿35歲以下的男女社員,都能達到或超過高小程度,力爭7年到10年內提高到大學程度;五是改善居住條件,全體社員都遷居新村,大部分住上二層樓;六是托兒所、幼兒園、幸福院、食堂、校舍、劇場、電影院、洗澡塘、花園等設施應有盡有;七是實現“各取所需”的分配製度,社員享受著豐衣足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