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史變遷中的“延安一代”(2 / 2)

爭奪知識青年:

國民黨搶不過共產黨

1930年代以前,中國知識分子人數稀少,清末以來發展起來的地方師範大大拓展了中小知識分子總量,為中共獲得迅猛發展所必需的人才庫打下基礎。國民黨推廣地方師範教育政策,客觀上也為中共培養了大量中小知識分子,成為中共基層骨幹的輸血管。這批小知識分子成為中共政權的基層細胞。

延安一代中還有一小批留學生。主要為留蘇、留日學生,留歐、留美者甚少。因此,延安思想界的知識分子構成十分單一。一位學生地下黨員承認:當時沒有看過也不想看羅素和杜威的東西,一上來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抨擊其他流派。直到1970年代才比較各家學說,深化了認識。

從全國名校學生奔赴延安的情況看,以北大、清華、燕京、南開等北方大學的學生居多,南方的金陵大學、中山大學、複旦大學、武漢大學等則相對較少。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因為“一二·九”運動爆發於平津地區,中共地下黨十分方便吸收平津名校的激進學生;二為地域阻隔,南方諸校學生因路途遙遠,赴延安相對不易;三是中央大學等南方名校,國民黨“政治思想工作”相對較強,紅色思潮受到阻擋。

大批知識青年的加盟,迅速扭轉了以往隻能從工農中提拔基層幹部的局限,基層細胞的知識化程度迅速提升,隊伍質量得到優化。

1935年華北事變後,抗戰迫近,大批知識青年投身軍政,國共兩黨都認識到“誰搶到了知識分子,誰就搶到了天下”,“誰得到青年的擁護,那就是誰獲得了勝利”。中共迅速在政治路線與組織路線上作出調整,改變1928年六大以來對知識分子的政策,高擎抗日、民主兩麵大旗,以孫中山“總理遺囑”相號召——外爭獨立、內求民主,改共青團為“民先”(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強調抗日。中組部部長陳雲再三強調:“現在各方麵都在搶知識分子,國民黨在搶,我們也要搶,搶得慢就沒有了。日本帝國主義也在收買中國的知識分子為它服務。如果把廣大知識分子都爭取到我們這裏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那麼,我們雖不能說天下完全是我們的,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們的了。”

在這場搶奪知識青年的政治戰役中,國民黨明顯敗下陣來。截至1943年,國民黨100多萬黨員,學生黨員僅約3萬(主要是1940年以後發展的),顯然未能搶過共產黨。

曆史價值

1949年以前,延安一代助推中共建政,1950—1970年代擁立紅色意識形態,80年代和90年代推啟改革開放,少數佼佼者艱難反思。

從中共黨內代際序列上看,大革命一代、紅軍一代為舉旗打江山的第一代,延安一代為接班人的第二代。抗戰時期,中共文武首腦絕大多數為大革命一代與紅軍一代,此時的延安一代尚年輕,屬於“行動的一代”,處於黨內中下層,起著執行與貫徹的作用,還未上升到參與決策的領導層。大革命一代的領導者均為來自江西蘇區與留蘇的中青年知識分子,這一政治格局一直延續到“文革”後。

從參與革命的時間和支付的成本上看,較之大革命一代與紅軍一代,延安一代奮鬥時間較短、支付成本較小。當然,延安一代也經曆了“革命淬火”,經曆了從“反右”到“文革”的“共和國陣痛”。延安一代當然也犯有某些“紅色錯誤”,留下許多需要反思的東西,因此才有反思者的“曆史呼喚”。19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與思想解放運動,延安一代從思想上出現分化。進入1990年代,這種情形更趨明顯。雖說黃昏夕陽,延安一代的“餘熱”仍是中國寶貴的人文養料。○

(本刊編輯部摘自《讀報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