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史變遷中的“延安一代”(1 / 2)

曆史變遷中的“延安一代”

精華選讀

作者:裴毅然

1949年解放軍進城,全國青年學生唱起《延安頌》,延安在全國青年心目中既神秘又聖潔,令他們無限向往。1949年以後,“延安出身”成為新社會的“入門券”,“延安一代”成為新中國知識界的主導群體。

“延安一代”

“延安一代”指大致出生於1900—1925年之間的紅色知識分子,他們於抗戰前後進入各根據地或加入中共陣營。1980年代,黨內將延安時期(1935—1948年)視為“黃金時代”,也將延安一代稱為“黃金一代”。

延安時期,延安一代中的精英陸續進入樞要,參讚軍機,成為中共各要角秘書,躋身“梯隊”。先後進入政壇高層的“青年學士”集團成員有:周小舟、陳伯達、胡喬木、田家英、吳冷西、黃華、廖蓋隆、李銳、鄧力群、呂振羽、宋平、廖魯言、曾濤、王任重、蔣南翔、鄧拓、艾思奇、孫冶方、範長江、姚依林、王鶴壽、馬洪……

“文化大革命”時期,延安一代已多人進入政治局:華國鋒、紀登奎、張春橋、吳德、江青、葉群;部長一級有喬冠華、何東昌、錢正英、熊複。還有名噪一時的王力、關鋒……

“文革”後,1981年中組部統計3900萬黨員,1949年10月前入黨的僅6.8%,多已升入中高層。1982年十二大後,萬裏、胡喬木、姚依林、方毅、喬石、田紀雲、吳學謙等“一二·九”一代進入政治局;李銳、蔣南翔、穀牧、王丙乾、胡繩、崔月犁、楊靜仁、芮杏文、閻明複、鄧力群、許家屯、朱穆之、朱厚澤、穆青、賀敬之進入中委,開始全麵接班。1987年十三大,正式整體接班,粵閩瓊等各省首長亦多出自延安一代:任仲夷、項南、吳南生、梁湘、高揚、池必卿……此外,還有中央各部門首長於光遠、胡績偉、曾濤、李普、曾彥修、劉順元……

歲月飛逝,如今延安一代已整體走進曆史天幕的褶皺,無論如何,他們的“演出”結束了。對絕大多數國人來說,他們在舞台上帶走了什麼,留下了什麼,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還有他們的愛恨、希望、迷惘、悔恨、歎息……

勝利的重要組織保證

1944年5月,毛澤東說:“我們在抗戰初期隻是一個很小的黨和一個很小的軍隊……1935年冬季中央蘇區紅軍長征到陝北時,隻剩下7000人,成了‘皮包骨’。”抗戰之初,紅軍組建的八路軍、江南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加起來總共才5萬餘人,白區更是微如星火。

對於大批知識青年的加盟,毛澤東的政治靈敏度很高,再三說服工農幹部必須笑臉迎納。1939年12月,他撰文《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同一時期的中組部部長陳雲說得更透徹:“我們的革命是在農村裏麵,可是農民不識字,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必須依靠知識分子,所以我們要吸收知識分子。沒有知識分子,革命就不能勝利。”

客觀上,中共當時也隻能以知識青年為主要發展對象。1938年初任四川工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的廖誌高分析:大量發展黨員,要著重在大學、高中的青年學生和中小學教員、產業工人以及國民黨的機關職員中發展,同時要注意盡可能地發展農民入黨。結果,發展的青年學生黨員最多,占一半以上。

抗戰時期,中共發展迅速。胡喬木1941年說:“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抗日軍隊已由3年前的4萬多人發展到近50萬人……解放區和遊擊區人口發展到近一萬萬。共產黨員也由三年前的4萬人發展到80萬人。”總之,時至1946年6月,國民黨總兵力400多萬,中共軍隊100多萬,已初具對抗實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