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女性檔為何不成氣候?(1)(1 / 2)

娛樂無限

賀歲檔、情人節檔、春節檔的熱鬧之後,迎來了冷清的三月影市,作為三月份一個節日但非假期,三八婦女節在前些年被發行商和影院塑造成電影消費檔期。

但影市大盤整體不旺,加上婦女節又無公共假期,今年恰逢周日,任何所謂的檔期噱頭都是枉然。今年的婦女節檔期有《帕丁頓熊》、《將錯就錯》、《全能囧爸》、《木星上行》、《北京-紐約》、《大喜臨門》、《美麗笨女人》、《母親的夢想》、《海島之戀》9片上映。

但往年國產女性題材唱主角的局麵已在改寫,而《木星上行》和《帕丁頓熊》兩部進口片的出現,以及賀歲檔《澳門風雲2》、《狼圖騰》及迪士尼動畫《超能陸戰隊》的餘熱,才可能為這個死氣沉沉的檔期帶來轉機。

三八節檔期的淡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至少前些年該檔期上映影片還會借著女性題材來做宣傳,但如今連這個女性概念也在淡化。業內人士、影院經理和觀眾他們也不約而同地表達出,“三八婦女節”這個檔期在三月整體大盤清淡的局麵下,已形同虛設。

三八節檔期是怎麼形成的?

片方為營銷“生造”,小片求生大片嫌low

眾所周知,檔期的大前提是“假日”配合,三八婦女節一直不是官方認定的假期,“檔期”二字像是硬加上的噱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檔期”在國內電影市場也有目標定位的功能。

任何一部電影都不可能獲得所有觀眾,因此目標定位的清晰,幾乎可以說是一部電影成功的必要前提,在多年來的電影市場摸爬滾打中,片方們已經摸索出一定經驗,比如賀歲檔、春節檔多上合家歡喜劇,情人節聖誕節則是愛情片的天下,婦女節走小妞電影和親情家庭倫理的路線……有的放矢之下,不少影片也確實達到了特定的收益和效果。

三八節檔期最初成型是在七年前,那一年,三八節前後五部影片上映,而其中獲益最多的是黎明與陳慧琳主演的《江山美人》。影片上映當天,就在全國斬獲近800萬票房,最終以4300萬票房拔得該檔期頭籌。

雖然當年也不乏觀眾對影片質量不滿,但得益於“大製作+大牌明星”的傳統商業片套路,尤其是在當年銀幕數僅有4000多塊的彼時,《江山美人》的票房表現已經算得上搶眼。也是在這一年,因為這部影片,三八節這個女性節日受到了業內的關注,也“約定俗成”地成為了一個檔期。

在這個檔期上映的影片都有些什麼特色呢?

雖說針對女性,可不全是我們所想象的愛情片,縱觀這七年來三八節檔期上映的電影,不乏喜劇、動作、甚至是主旋律電影,作為賀歲檔情人節檔之後的市場淡季,實力強勁的進口大片相對比較少,大片們都瞄準著五六月份的暑期檔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