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照看好您的孫子(1 / 3)

在生命的傳承中,父輩永遠像一隻燃燒的紅蠟燭,為後輩的成長傾情傾力。在完成養育兒女的責任之後,很多老人又開始將全部精力和熱情投入到孫輩的成長中。這人間的至愛親情永遠是生命的甘泉。。。。。。

賦閑在家的老人帶帶孫子,似乎已成為了一種“世襲的傳統”,您也滿懷著新的期待。可是,親愛的爺爺奶奶,麵臨兒女略帶抱怨和質疑的目光,自得其樂的您是否想過:麵對未來嚴峻的生存挑戰,該怎樣帶好自己的孫輩?或者換句話說:您還有資格帶孫輩嗎?

不管您是默許還是不服氣,也不管您是釋然還是鬱悶,問題就這樣尖銳地擺到了麵前,我們必須作出思考和選擇——因為讓孫輩健康成長,並成為一個出色的社會型人才,這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一)隔代親,親上加親

與兒女同住,或者沒有與兒女同住,都阻擋不住您的另外一道熱情:照看孫子(孫女)。

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小學校門前,“老人家長”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每天早上和晚上,接送孩子的隊伍在校門前總是很壯觀——穿戴整齊的小孩子們被爺爺、奶奶用小三輪車馱著,或者被姥姥、姥爺手拉手領著,一個個走街過巷,向學校彙集。孩子們的書包幾乎無一例外地由老人們背著——同這樣多數的老人一樣,無論酷暑嚴寒,風雪雨霜,您都會盡職恪守,沒有一絲懈怠。打理孫輩的生活已占取了您晚年生活的最大精力,而您也樂此不疲。

據調查,25%~30%的老人帶過孫輩。僅在北京市,每天就有百萬人站在學校的門口接送孫子。至於全中國有多少老人在接送孫子,這簡直是難以統計。

都說“世上隻有父母最好”,但仔細觀察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則以隔代親為最。在小說《紅樓夢》中,賈寶玉依賴老祖母的嗬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原因在哪呢?有人說,父母不能與兒女相近甚至隔閡,是因為父輩對兒女有恨鐵不成鋼,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苛刻,也有人說,老人與小孫孫的親情是隔代、是玩伴。。。。。。

有一對老兩口特別愛護自己的小孫孫,他們稱自己對孫輩是“要星星也給摘,可惜就是上不了天”。本來,他們自己在郊區有兩套不錯的房子,但是自從孫子來到人世後,他們就不在自己的房裏住了,而是在兒子在市中心的家的旁邊租了一套房子,不為別的,就為了與孫孫呆在一起。兩老伴對這種“漂泊生活”一點也不感到沮喪,相反,每天能聽到孫子甜蜜地喊上一聲“爺爺”、“奶奶”就讓兩老口夠開心、夠滿足了。在他們的眼裏,人世間沒有什麼能代替孩子的可愛,在他們眼裏,小孫孫怎麼都好看,笑也好看,哭也好看;睡也好看,醒也好看。“每當看到孫女,我就覺得把整個世界都給她也還欠她的。”

有一位老人說,“我對孫子完全是‘四陪’、‘三全’水平:陪吃、陪住、陪玩、陪學;全身心、全方位、全天候。”

還有一位老人在提到孫子時說:“生命誠可貴,健康價更高,隻要孫子好,兩者皆可拋。”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能勝過隔輩親!

為什麼隔代人會比父母與兒女的關係都還要親密呢?心理學家們分析,老年人和孩子之間的情感聯係,不僅僅限於血緣關係,心理上的共同之處往往讓老年人更多地願意與孩子待在一起。

您知道嗎?

7歲的兒童和70歲的老年人在心理年齡上有驚人的相似,相比和兒女、同事同聚,老年人更喜歡和孩子一起玩耍。

由於年輕父母的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和老人一起聊一聊,孫輩的出現恰好彌補了時間的空白和情感的空虛。

父輩和祖輩人在一起相處,往往由於雙方都是成年人而各執己見,年輕人更容易堅持自己的主張,更願意追逐新潮,而這些又常常是老年人所不齒的東西,因此,兩者之間很容易形成矛盾和隔閡。祖孫兩代人在一起就不存在這個問題,祖輩人出於親情願意順著孫輩人的願望,孫輩人由於年齡關係又很難固執己見。

老人與小孩

爺爺奶奶與父親母親無話,父親母親與兒子女兒無話,這叫代溝。爺爺奶奶寵著孫子孫女,孫子孫女纏著爺爺奶奶,這叫隔代親。

老人望著夕陽西下,懂得了一切的無。小孩站在生命的起點,尚不知一切的有。老人小孩,一個想告訴,一個想知道。兒女大了,自己思考,說爺爺奶奶嘮嘮叨叨到底有完沒完。孫兒孫女還小,懵懂未開,問爺爺奶奶這是什麼呀,那是為什麼呀?

老人,一輩子下來,什麼沒見過?早已不驚不詫了。小孩,才翻開第一頁,天塌下來有多嚴重?照樣玩他們的遊戲。老人和小孩在一起,就是和無憂無慮在一起。老人牽著小孩,小孩是老人的玩具。小孩和老人在一起,就是和一本大書在一起。小孩騎在老人的背上,老人是小孩的玩具。

一個家裏,父親母親聽爺爺奶奶的,孫兒孫女聽父親母親的,爺爺奶奶聽孫子孫女的。小孩做錯了事,受母親批,挨父親打,哭哭啼啼去找爺爺奶奶。爺爺奶奶說,“他可是孩子呀,哪有不做錯事的。你們小時候,還不如他們聰明呢。”

老人寂寞了,不聽歌不唱戲,而是去逗孫子孫女。老人傻裏傻氣,天真得像小孩。小孩糊裏糊塗,世故得像老人。小孩也是簡單的,他們不知道,不用多想。老人是簡單的,他們知道了,不用多想。

(二)當兒女對您說“不”

老年人特別親孩子是非常正常的,這是人性的複歸。同時,老人們願意做這樣的奔波,因為他們把做這件事情當作一種晚年的生活樂趣。但是,正當老人們沉浸在祖孫同樂,並對帶孫子的這個“第二職業”鍥而不舍的時候,年輕的父母卻開始提出了質疑——老年人究竟能否照看好孫子?他們懷疑而挑剔的目光讓您受到了傷害。他們給出來的疑問和理由通常讓您感到難堪。

他們的不同聲音:

爺爺、奶奶帶孩子就圖一個精神享樂,是自己的親情需求,根本談不上教育,能帶好嗎?

老年人帶孫子,全部內容就是不讓孩子被餓著、渴著、碰著、摔著,至於教育,幾乎沒有人有這種意識,即使有,也是一種經驗型的陳舊方法。

除了意識還需要科學的方法,現在有老年學校,聽說有的地方開辦了爺爺、奶奶學校,沒有崗前培訓,能知道怎樣帶孫子嗎?

老人們一說就是過去帶的幾個孩子都成才了,其實在多子女的時代,還不是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影響。現在就一個,沒有學習的對象,就隻有學習爺爺、奶奶的處事方式了。時間長了,孫子也會變成小老頭。

多數老年人由於時代的原因,沒有多少文化,思想守舊,現在社會又很開放,在這新舊衝突中往往造成孩子無所適從,是非標準和價值觀念發生衝突,對孩子價值觀的形成十分不利。

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年過五旬的老年人知道嗎?不要說老年人,年輕人有時都弄不清楚,必須時時刻刻要學習。爺爺、奶奶整天與柴米油鹽打交道,能將多少新知識灌輸給孩子呢?

現在一個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可是丈夫和妻子的父母都要爭著帶孩子。每一個老人對這件事都飽含熱情,可是,僅憑熱情是不夠的,他們有沒有取得帶孫子的“資格證”呢?真是一件難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