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一部分老人因為多種原因並沒有與兒女同住,但當老人失去老伴後,一個人的生活就不會讓兒女們放心了。如果兒女輪流照顧,就會影響到工作。而將老人接到兒女家同住,兒女們過慣了三口之家的生活,突然添一口人,原來的生活平衡就會被打破。這個問題解決不好,老人的心情,老人與子女的親情,子女之間的親情,夫妻之間的感情都會受到破壞。
老人含辛茹苦地養育了自己的子女,到老年應該從子女那裏得到回報、得到孝敬,這是天經地義的,是受法律保護的。但與兒女的關係不應該非得借助於法律或借助於道義來維係,應該用親情、情感來維係。有一些老人在家裏與兒女相處得很好,而那些經驗看起來總是很平常。試一試以下的方法。
您可以做到的事:
做一個受尊重的“老人”,而不是兒女們的生活“主宰”。在家裏要講民主,有事要與兒女們商量。
減少兒女們的壓力,應經常自己活動,不要過分依賴子女的照顧。凡是自己很容易辦到的,就盡量自己幹,沒必要的特殊護理就婉言謝絕,要通情達理,好伺候,事不多。您應體貼自己的子女,觀察他們的生活是否正常,如果自己給子女增添的負擔已經超過了子女的承受能力,矛盾就快爆發了,就要想辦法進行調整。
要有一個和睦大家庭觀念,不要凡事都以自己為中心,給兒女一定的生活空間,不幹涉他們的生活。自己能做的自己做,自己不能做的由他們安排就是了。如果老人處處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和生活,時間久了,就會讓兒女們產生厭惡。
視兒女們為朋友,用商量的口吻與他們說話。與晚輩成為朋友多少讓一些老人無法接受,這種認知也許剛開始您不習慣,但您會發現這遠比您天真地認為“他們永遠是小孩子”的關係要好得多。倚老賣老,居高臨下,動輒訓人,這會讓多數年輕人反感。
尊重兒女們的意見。一些老人即使已是高齡,仍然在家庭事物的處理上保持著自己的強硬態度。要知道,雖然您在這個家庭仍然處在不可侵犯的受尊崇的地位上,但是兒女們對生活的閱曆與成熟見解足以使他們代替您對事物處理的主導地位。相信他們,您會慢慢從這種信任中產生一種依賴感。
給他們提供有價值的建議。當兒女長大獨立時,對父母的關係不再像以前那麼依賴。您可以運用經驗累積的智慧,提供參考意見給兒女,並保持幽默慈愛的態度,不要因兒女不接受意見就生氣或嘮叨不休,以免形成兩代的緊張關係。
(三)致力於關係的改善
一個家庭的感情基礎是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在此基礎上相處才會締造出一種融洽關係。當您的孩子還小時,他說話總是沒大沒小,總是調皮搗蛋,常常得靠您去收拾他“活動”後留下的爛攤子。但是,生氣歸生氣,您卻不會因此放在心上,孩子挨了打罵也從不記恨,一會兒就忘了。一家人雖有點磕磕碰碰,但很少惡化為家庭戰爭。
但是,當孩子長大了,也成了父母的時候,這種家庭關係就發生了變化,家庭矛盾慢慢地多了起來。兒女們渴望有片獨立天地,對於您的那些生活累積起來的經驗開始提出異議,甚至厭煩。對於您的嘮嘮叨叨他們感到不可忍受,有時還會在眾人麵前駁您的麵子——您怎麼就慢慢從“被服從”的位置推到了“被討厭”的位置了呢?——您感到氣不順,心不安,老年生活變得孤獨寂寞起來。深有同感的老朋友們將這種矛盾歸之於“娶了媳婦忘了娘”,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兩代人之間有了小摩擦,做父母的也應冷靜地分析一下自己的對錯,不能“自然而然”地認為是兒女變化太快,或者是“媳婦”或者“女婿”在作怪。與兒女不和,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您與孩子們之間缺乏相互理解。兒女應該體貼老人,不該把您和老伴丟在一邊,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但老年人也應該學著去理解兒女們。要知道,商業的發展促使了個人家庭的活力的增長,但同時也加重了年輕人們的壓力:工作競爭激烈,收入難以增長,撫養孩子的細節,以及社會關係的建立與維護。。。。。。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很多人容易產生暴躁、粗魯的情緒,甚至有可能將此波及到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遇到這種情況,您就應當設身處地,加深理解,多些幫助,少些指責,多些寬容,少點埋怨。
如何和兒女們正確相處?怎樣向兒女傳達您的愛,像他們年幼的時候那樣不計前嫌,自然而然地溝通呢?以下這些建議雖然不是什麼靈丹妙藥,但如果您把它們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您與兒女們的關係一定會有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