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食物的搭配需要互相配合。將不同性味的食物適當搭配在一起食用,可產生協同作用,使其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如黃芪加薏苡仁,可以加強滲濕利水作用;赤小豆配鯉魚,則利水作用更好;又如水產物一般多屬寒性,烹調時需加蔥、薑等,目的之一就是以蔥、薑的辛溫來調解水產食物的寒性。此外,還要十分講究藥物與食療的互相配合問題,即在藥療的同時要注意選擇與藥療相宜的食品。中醫書籍中提出了不少服藥時的食物禁忌,例如服牛膝時忌牛肉,商陸忌犬肉,桔梗、烏梅忌豬肉等等。這些經驗雖不一定完全正確,但也值得我們參考、驗證。同時,應當注意食物的性味與所服藥物的性味有否矛盾。服熱藥時應配以熱性食物,若食了寒性食物,即能影響藥物的療效或引起不良反應,故必須盡量避免;服發汗解表藥時,要禁忌生冷及酸性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收斂作用,會使藥物的發散作用不能發揮,從而影響療效;服滋補藥(如參類、鹿茸等)時,禁食蘿卜,因為蘿卜為破氣、傷氣之物,會使此類藥物失效;服健脾、和胃、寬中藥物時,忌食豆類、油膩食物等。
4.飲食進補的基本方法選擇具有不同功能的食物,或通過食物與中藥配伍,經加工,可以製成體現中醫汗、下、溫、清等不同法則的飲食,主要有補氣益脾法、補血滋陰法、補腎益精法和益胃生津法等。
(1)補氣益脾法
補氣益脾法是補氣法與健脾法的總稱。補氣法具有補肺氣、益脾氣、增強髒腑功能、強壯體質等作用,適用於氣虛體質和氣虛證病人;益脾法具有健脾除濕、益氣升陷等功能,適用於脾虛體弱或表現為脾虛證的病人。
①補益肺氣法
選用補益肺氣的食物,或補益肺氣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用以治療肺氣虛證的方法。如選用大棗、飴糖、蜂蜜、雞肉和人參、黨參、黃芪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肺虛氣弱,喘息短氣,語聲低怯,易感冒或汗出等症。
②補益脾氣法
選用補益脾氣的食物,或補益脾氣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用以治療脾虛證的方法。如選用糯米、大棗、豬肚、雞肉、鵪鶉和黨參、白術、山藥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脾虛,精神困頓,四肢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⑤健脾除濕法
選用健脾除濕的食物,或健脾除濕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治療脾虛濕困證的方法。如選用蓮子、芡實、薏苡仁、赤小豆、扁豆、茯苓、白術和鯽魚、鱔魚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脾虛水濕不運,麵浮身重,四肢腫脹,腸鳴、腹瀉等症。
④益氣升陷法
選用補益元氣的食物,或補氣升陽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治療氣虛下陷證的方法。如選用雞肉、羊肉、鴿肉、鯽魚、大棗製成飲食,治療氣不攝血證的方法,稱為益氣攝血法。如選用花生、大棗、龍眼肉、鱔魚、墨魚和黃芪、三七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氣不攝血的吐血、便血、齒衄、肌衄、崩漏等症。
(2)補血滋陰法
補血滋陰法是補血法與滋陰法的合稱。補血法具有增強機體生血功能,補充血液不足和補心養肝、濡養身體等作用,適用於營血生化不足,久病血虛及各種失血後之血虛證;滋陰法具有滋補陰液、濡養筋骨、涵斂陽氣等功能,適用於陰虛體質或熱病久病後陰液不足的病人。
①益氣生血法
選用具有益氣生血的食物,或補氣養血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治療氣血虧虛證的方法。如選用胡蘿卜、菠菜、花生、大棗、龍眼肉、雞肉、豬肝、羊肉和黃芪、當歸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氣血兩虛之麵色蒼白、爪甲無華、眩暈心悸等症。
②補血養心法
選用補血養心安神的食物,或具有補血養心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製成飲食,治療血不養心證的方法。如選用龍眼肉、荔枝、大棗、葡萄、豬心、雞肉和人參、當歸、酸棗仁、茯苓等,分別製作而成。常用於心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