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要貿易,不要戰爭(1 / 1)

要貿易,不要戰爭

專欄

作者:丹·斯坦博克

近幾個月來,中國和菲律賓的官方關係可謂起起落落。兩國在南海地區的領土衝突受到外界高度關注的同時,人們卻忽略了另外一個事實:即中菲兩國之間日益緊密的經濟合作。從報紙頭條新聞來看,中國和菲律賓之間的政治關係日漸緊張。但與此同時,雙邊經貿合作卻也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密狀態

在連續數十年錯失寶貴發展機遇之後,菲律賓這個年輕而且資源豐富的島國可謂前途遠大。自從1990年代菲德爾·拉莫斯當政以來,菲律賓首次出現了樂觀向上的氛圍。

重拾自信的基礎,是無可置疑的經濟現實。擁有一億人口的菲律賓,如今已經是亞洲經濟增速排名第二的國家,僅次於中國。盡管在曆史上,該國與美國和西班牙有著深刻的淵源,但菲律賓首先,並且主要是一個東南亞國家。有鑒於此,該國的經濟發展也主要受益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東南亞的地區一體化進程。

與此同時,新的貿易和投資發展趨勢,也導致該國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過去十年間,菲律賓出口產品的目標市場悄然發生了變化:美國所占份額下降,而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所占的比重則相應上升。2000至2010年間,輸往美國的產品在出口總量中所占份額下降一半,從2000年的近30%下降至不足15%。同期,中國所占份額增加五倍以上,從2%增長至11%。而輸往歐盟和日本市場的出口份額則相當穩定,分別占13%和15%。其他亞洲新興國家,作為菲律賓貿易夥伴的重要性也有所提升。

最重要的是,過去十年間,菲律賓與中國和歐盟協作,建立了更為緊密的產業供應鏈關聯。此類產業鏈主要是電子產品,尤其是半導體。中國作為中間產品出口市場,對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東南亞國家的重要性穩步提升。其結果是,中國經濟的減速,也將影響菲律賓經濟的增長,因為電子行業中間產品的需求量將出現下 降。

1960年,菲律賓人的富裕程度還與馬來西亞大致相當,財產兩倍於中國。但自1970年代以來,該國就開始落後於東亞和東南亞高增長國家。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到來之際,在整個東南亞地區,僅有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的繁榮程度落後於菲律賓。與之相反,中國家庭的平均富裕程度,已經兩倍於菲律賓。

但局勢已經有所改觀,2010年阿奎羅三世成為菲律賓第十五任總統之後,1億菲律賓國民和大約1000萬海外僑民,開始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們今天展示在各位麵前的,是一個正在進行深入變革的菲律賓社會。”阿奎羅總統最近在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企業管理者圓桌會議上這樣講道。他邀請全球投資者積極參與該國三大高增長產業—農業、旅遊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盡管GDP增速喜人,該國人均收入增長卻仍然緩慢,貧困威脅依舊。增長還未能讓更大的人群受益,但變革的趨勢已初具端倪。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菲律賓是金融界分析師調高過經濟增長預期的少數國家之一。今年一月,該國報告了6.8%的同比經濟增長幅度,這一數字大大超過共識預測數據,並使其成為東南亞地區經濟增長的領頭羊。近期的經濟增長,近一半可以歸功於個人消費拉動。其次是投資,尤其是建築行業的投資。由於今年五月份該國將舉行中期選舉,預計春季政府支出也將有所增加。

由於美國和歐元區經濟仍存在隱憂,該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勢頭,在2013年一季度可能會難以為繼。但預計在四月至十月之間,出口將顯現溫和複蘇態勢。

假設國內和地區局勢保持穩定,菲律賓有可能會成為2010年代後半期全球經濟增長的熱點,市場已經發揮了應有作用,現在,政治和外交領域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該國政府目前麵臨的挑戰,就是解決中國南海地區的政治爭端,建立雙方均可以接受的談判機製,讓中國和菲律賓雙邊貿易和投資聯係進一步加強和深化。

(本刊係列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