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飲食調養。中風病人多係中老年人,其唾液、胃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及消化吸收能力減弱。因此,中風病人飲食不但要求富於營養,易丁消化,而且更宜新鮮清淡。宜多食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芹菜、蘿卜、蘋果、山楂、西紅柿等。上述食品含有大量維生素C,能改善脂類代謝,不僅對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而且能降低血漿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並能增加血管的致密性而防止出血。又白菜、芹菜等食品富含纖維素,能增強胃腸蠕動,防止大便幹結,對活動能力差的中風病人尤為有益。另外,應適量攝人蛋類及瘦肉等營養成分較高的食物,以增強體質,促進病人康複。還應采取低鹽飲食,戒煙戒酒,並忌食動物脂肪,如動物油、奶油、肥肉等。
第五,功能鍛煉。中風病人在恢複期進行功能鍛煉,是促使癱瘓肢體恢複自主功能、改善語言障礙、降低病殘率、防止肌肉攣縮的重要措施。
(4)低體溫綜合症
寒氣逼人的嚴冬季節,對老年人是一種較大的威脅,而老年人低體溫綜合症是老年人過冬的一道“關卡”。
所謂低體溫症,指的是體溫在35℃以下。據國外調查,冬季老年人發生低體溫的大約在10%。我國統計資料表明,60歲以上老人,在氣候尤為惡劣的冬季裏,死亡率要比氣候正常的冬季高60%。而且北方多於南方,男性多於女性,年齡越大,其發病率越高。
分析其誘發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一是冬季嚴寒或寒潮侵襲,當氣溫降低到14~18℃以下時,由於老人對寒冷的反應衰退,甚至缺陷,體內產熱和散熱過程紊亂,熱量消耗增加,使體溫不能恒定在正常範圍而降至正常以下。
二是使用藥物不當,如服用冬眠靈、安定、甲基多巴、阿米替林等藥物,這些藥物可有不同程度地抑製丘腦下部體溫調節中樞,抑製周圍血管收縮,幹擾能量代謝過程,降低老年人對寒冷的反應性和對環境的適應性,從而使體溫更加降低。
三是不良習慣和嗜好,如有些老年人喜歡飲酒禦寒,其實正好相反,飲酒當時雖然促進血液循環,但更能增加散熱過程,因此飲酒後倍覺寒冷。老年性低體溫綜合症的病人自覺畏寒冷,皮膚濕冷,四肢冰涼,不願起床。體溫降至35℃以下時,患者會出現精神委靡、昏昏欲睡、反應遲鈍、不吃不喝、不解大小便、麵部浮腫、意識模糊,甚至不省人事。呼吸次數明顯減少,心跳緩慢,脈搏微弱。老人出現這些現象時,應馬上送醫院治療。
①預防措施
一是每到冬季要注意觀察和測量老年人的體溫。
二是采取有效的防寒保暖措施,選擇陽光充足的房間做老人的居室,保持室內溫度在18℃左右。
三是增添適合老年人穿著的棉織品、羽絨、毛料等衣服,以及帽子、手套、棉鞋等物品。床上用品和鋪蓋要鬆軟厚實。
四是加強營養,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保證老年人有足夠的熱量供應和新陳代謝需要。必要時也可以給予適量的進補,如服人參、鹿茸、黃芪、阿膠等。
五是奉勸老年人要戒煙戒酒,合理用藥,盡量避免和不用如冬眠靈、鎮靜安眠藥或抑製大腦體溫調節中樞的各種藥物,以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②治療方案
除正常藥物治療外應加強飲食治療,方案擇優如下:
一是牛肉200克,小麥適量,每天煮成粥食之。或牛肉20克,黃芪30克,黨參30克,山藥30克,水煎,待肉爛熟,加鹽適量,食肉飲湯,每日1次。
二是狗肉200克,黑豆30克,共煮熟,加調料食用。每日1次。
三是羊肉200克,黃芪30克,黨參30克,水煎,待肉爛熟,加鹽適量,食肉飲湯,每日1次。
四是胡蘿I、、狗肉、羊肉或鹿肉適量共燉,食肉飲湯,每晚1次。
(5)皮膚皸裂
每當冬季到來時,天氣寒冷,北風凜冽,不少人因手足皮膚幹裂、疼痛或出血,影響工作而苦惱,不得不到醫院找醫生診治。這種現象醫學上稱“手足皸裂皮炎”。
為什麼皸裂皮炎易發生於冬季,又易發生於手足呢?這是由其生理特點加上外界環境決定的。手足部位的皮膚因為容易受到摩擦、撞擊、挫傷,加上這些部位的生理解剖特點是無毛囊及皮脂腺。因此當北風吹起,外界環境溫度、濕度下降,造成掌部皮膚明顯缺少皮脂與水分,故易發生皸裂。老年人皮膚由於生理性退行性變化,也使皮膚特別幹燥,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皸裂。此外因摩擦(如穿人造革、塑料製的鞋),用太熱的水洗滌,外傷,酸堿刺激(如使用清潔劑、洗潔精、肥皂、堿砂),有機溶劑刺激(如天那水、汽油)等諸多因素,均可以將皮膚表麵的脂膜溶解,從而使皮膚失去潤滑的保護膜,這是誘發皸裂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