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老年人以一般強度和中等強度的步行鍛煉為主。步行有三種方式:慢步行走(非有氧運動),適當快走(有氧運動)和競賽性行走,換句話說,就是一般強度鍛煉、中等強度鍛煉和高強度鍛煉。
高強度鍛煉是在奧林匹克田徑比賽中的競走比賽。競走是一項比較激烈的運動,其特點是行走時膝關節不能屈曲,而是直腿行走,旋轉髖關節,上肢甩臂並屈肘,行走時快速擺動或扭動的步態,速度超過每小時11~13千米。如果青年朋友具備了很好的身體條件,最好先成為競走愛好者,通過適當的運動過渡到有強度的運動。假如隻是從事一般的步行鍛煉,當行走鍛煉時,不需要使用踝關節和髖關節的力量。如果沒有經過中等強度鍛煉或有氧運動適應性鍛煉,直接進行高強度鍛煉時,骨骼和肌肉韌帶受到不適當的牽拉,可能引起新的損傷或其他問題。
中老年人應該先進行一般強度的步行鍛煉,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運動,過渡到中等強度的步行鍛煉。鍛煉強度依自己身體狀況而定,如果鍛煉後感到很疲勞,經過充足休息後仍有疲勞感和肌肉酸痛,說明鍛煉量過大。合適的鍛煉強度應是鍛煉後的疲勞經過休息可以完全緩解,第二天感到精力充沛。
(5)步行鍛煉應有一個“互助環境”。讀者朋友可能有這樣的體會,即使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步行鍛煉基礎,鍛煉時仍然會感覺很勞累。當夫妻同行、或者有幾個夥伴同行時,心情和感覺都不同,即使感到有些累,也不會因為呼吸短促而控製談話。因此,為了能夠把鍛煉堅持得更長久,更習慣,並減少因為不適當的鍛煉而造成運動損傷,應該和家人、朋友或鄰居結伴進行鍛煉。
(6)如果你感覺到鍛煉後足部或腿疼痛,經過充足的休息仍不能緩解,為防止肌肉和韌帶損傷所致,應該暫時停止鍛煉。
(7)如果感到口幹舌燥,說明體內缺水,需要及時補充水分。
(8)醫生能夠幫助人們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步行鍛煉的長度和強度,使許多人從步行鍛煉中獲得益處。以下讀者如果沒有得到醫生的允許,不要突然進行中等強度的步行鍛煉:
①年齡大於50歲,並且不習慣參加經常性鍛煉的人;
②體重超重明顯的人;
③有心髒病或高血壓病史;
④有關節炎和其他骨關節問題;
⑤病情不穩定的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製不好,需要每天觀察時;
⑥正在服某些藥物治療期間,可能幹擾出汗者。
15.預防下肢退行性骨關節病的關鍵——如何控製體重?
如果體重很重,機體足部承受的重力更大。當在站立位時,雙足必須承受全身的重量。當在行走時,壓力增加至站立位時的1.5倍,這是因為當邁出每一步時,身體的重量都轉移到前一隻足上。多數人在他們的每天的日常生活活動中一般步行4~5千米。
如果患有足病,病損部位在壓力下可能受到傷害,如雞眼、很厚的胼胝、外翻、錘狀趾、跟骨痛,或神經纖維瘤等,必須通過減輕體重使足部的負擔隨之減輕,減少足部病變的額外刺激。但是,還必須注意其他的問題,如趾甲問題,如果直接病因是營養不良,那麼,必須有良好的營養狀況才可以實施減肥計劃。
您知道什麼是“超重”嗎?您知道應該減去多少體重嗎?可以做一個“擠壓試驗”。自己用手在髖關節部位掐出“額外的肉”。每0.6厘米的“肉”相當於應該減去4.5千克。如果自己打算製定詳細的減肥計劃,可以請醫生幫助設計。
在成功的減肥計劃中,鍛煉和飲食是相互彌補的兩個方麵。如果隻有鍛煉而不控製飲食或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雖然也可能減肥,但是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一般來說,有規律的步行鍛煉是,每天走5千米,每周5天,每周體重大約減輕0.225千克。
簡單地說,控製飲食就是用好習慣改掉一些壞習慣,例如,用全麥麵包替換白麵包;吃新鮮水果而不吃含糖量很高的點心;每天大量喝水;每天生吃至少10種蔬菜和5個新鮮水果。如果隻是控製飲食但是不鍛煉,也會減輕體重,但是,所減掉的體重約1/3將來自肌肉而不是脂肪。
美國馬裏蘭醫學大學教授潘皮克提出一項簡單好記的減肥主張,那就是“每天走路15分鍾,每餐最後少吃3口”。這樣一天下來,就可以消耗或減少不少熱量,隻要持之以恒,就能向肥胖告別。不一定非得徹底改變生活方式才能防止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