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章 刺頭兒做刺頭事(三)(2 / 3)

加官來找他的“三爺爺”於昭湘玩,順便“孝敬”了於昭湘一塊大洋。

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當天下午加官就領著於昭湘來到經常欺負他的那幾個孩子家門口,把那幾個孩子一一叫出來,當著於昭湘的麵給加官賠了禮、道了歉。這還不算,加官又上前搗了每個孩子一拳,看到人家不還手才作罷。

從接到河陽徐家的請柬之日起,於廣源就忙活著準備禮品的事,於昭秦的幾個孩子滿月時,徐家都派人來送過禮,禮品都相當豐厚。徐家並沒有因為於繼祖的去世而和於家斷了往來。

於廣源和庶母趙氏反複商量拿什麼禮品好。直接拿錢有點俗,拿古玩玉器相當於班門弄斧。商量來商量去,於廣源選定了俗而又俗的禮品——大餑餑。

為什麼選定這樣的禮品?於廣源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成親那天去徐家賀喜的人一定很多,所有賀喜的人中,送餑餑的一定很少,因為和徐家往來的極少是以種地為生的。河陽結婚送禮的習俗就是送餑餑,偶爾才有送錢的。但是徐家就不同了,因為結交的大多是官宦人家,所以禮品恐怕以金錢為主,徐家不缺錢,但是很可能因為客人多得出乎徐老爺子的預料而缺餑餑,所以拉著一車大餑餑去或許更加實在和實用。於廣源的這個決定後來用事實證明了是非常正確的。

定下來送禮用餑餑之後,於昭秦和妻子商蘭芝就整天待在磨屋裏,於昭秦趕著驢拉磨,商蘭芝就把從磨縫裏流出來的麵粉用針眼篩子篩一遍,細的裝進袋子裏,粗的在用簸箕倒進磨眼裏繼續磨下去,一天下來,能磨出三袋白麵粉。於廣源打算做十袋麵的大餑餑,加上過年用的白麵,於昭秦夫婦最少要在磨坊裏不住工地幹七八天。

廣源夫婦、趙氏、於昭雪四個人坐在燒著火的大炕上把磨好的麵做成餑餑,餑餑做好之後放到暖和的地方蓋上包袱,等到餑餑發起來之後就裝進鍋裏蒸,於廣憶負責在下麵燒火。她最願意燒火,看到火苗往炕洞裏爬覺得很新鮮。

於廣源叫於昭湘學著揉麵,趙氏說他不會,讓他玩去吧,於廣源就不好再說什麼了。正好加官來找他玩耍,於昭湘和加官就來到了於家的大場院。

在場院的磨屋裏裏看了一會兒昭秦兩口子磨麵,於昭湘非要把蒙在驢眼上的破布給拿下來,於昭秦好說歹說才把他勸走。

從磨屋裏出來,於昭湘突然想去看看馬,就信步來到牲口棚,棚裏兩個商性覓漢正在那裏往外倒牲口糞。

這兩個覓漢雖然也姓商,但是和十年前的不是同兩個人,這是兩個年輕人,是原來商姓覓漢的兒子。原來的覓漢自覺年齡大了,不好意思在於家幹了,前年傍年和東家結賬的時候就主動提出下年不再來了。於廣源知道他們兩個人的意思,怎麼也不同意,兩個人最後決定讓他們的兒子前來頂替,於廣源這才答應了。這兩個覓漢繼承了他們父親身上的優點——幹活實實在在,不會偷奸耍懶。

看到於昭湘進來,兩個年輕的覓漢朝著他憨憨地笑了笑,沒有說話。於昭湘徑直走到棗紅馬的槽子前,伸出手來摸了摸棗紅馬光滑的鬃毛,問其中的一個覓漢:“這匹馬能騎嗎?”這個覓漢老老實實地回答:“沒有人騎過,不知道能不能騎。”於昭湘接著說:“我牽出去騎騎試試?”兩個覓漢認為他說笑,就說:“你敢騎就試試。”

兩個年輕的覓漢大錯特錯了,他們兩個人不知道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他於昭湘不敢做的事情。

於昭湘聽覓漢這樣說,毫不猶豫地從樁子上解下韁繩,牽著棗紅馬就來到了寬闊的場院裏。

場院的南、北、西三麵是緊連在一起的場院屋,東麵是一堵高牆,牆邊上栽著一排榆樹。中間地帶就是場院了,因為打場的需要,所以場院非常寬闊。

於昭湘牽著棗紅馬來到一塊大石頭跟前,他先上了石頭,正要蹁腿上馬,兩個覓漢嚇壞了,飛跑出來死死地拉著他的胳膊不讓他上去。於昭湘那肯罷手,為山九仞豈能功虧一簣,執意要騎。加官小孩子不知深淺,也在旁邊慫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