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將以上藥物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藥液溫度降至30℃時,浸泡雙足2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補腎益氣,縮尿。主治小兒腎虛遺尿。
4.龍膽草山梔方
【組成】龍膽草5克,生山梔20克,生地黃30克,黃柏15克,木通10克。
【用法】將以上藥物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藥液溫度降至30℃時,浸泡雙足2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消肝瀉熱。主治肝膽火旺引起的小兒遺尿。
小兒流涎
小兒流涎,中醫稱為“小兒滯頤”,俗稱“流口水”,是指兒童口涎不自覺地從口內流溢出來的病症,以3歲以下的幼兒最為多見。由於幼兒長期流口水,致使口周潮紅、糜爛,尤其以兩側口角為著。足部藥浴與足部按摩療法可改善小兒流涎。
1.桂枝吳茱萸方
【組成】桂枝30克,吳茱萸20克。
【用法】將以上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藥液溫度降至30℃時,浸泡雙足3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溫脾,散寒,縮涎。主治小兒流涎,對脾胃虛寒者尤為適宜。
2.白礬方
【組成】白礬50克。
【用法】將40℃溫水倒入泡足桶中,加入碾碎的白礬攪勻。待白礬溶化後,浸泡雙足3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溫脾,散寒,縮涎。主治小兒流涎,對脾胃虛寒者尤為適宜。
3.益智仁五味子方
【組成】益智仁40克,五味子20克。
【用法】將以上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藥液溫度降至30℃,浸泡雙足3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溫補脾腎,縮涎。主治小兒流涎,對腎虛者尤為適宜。
4.南星陳醋方
【組成】生南星末30克,陳醋15克。
【用法】將生南星末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調入陳醋,倒入泡足桶中。待藥液溫度降至30℃時,泡足2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化痰控涎。主治小兒流涎。
5.南星吳茱萸方
【組成】膽南星30克,吳茱萸10克,黑、白醜各50克。
【用法】將上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藥液溫度降至30℃時,浸泡雙足3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溫脾益腎,化濕除涎,主治小兒流涎。
小兒夜啼
小兒白天如常,入夜則啼哭,或每夜定時啼哭,稱為夜啼。本病多見於3個月以內的嬰兒,若因傷食、停食、饑餓、尿布浸濕、腰帶過緊、皮膚瘙癢等引起者,不屬於本病範圍。足部藥浴與足部按摩療法對小兒夜啼有一定療效。
1.桑葉菊花方
【組成】桑葉30克,杭菊花40克。
【用法】將以上藥物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溫降至30℃時,浸泡雙足2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平肝清熱。主治小兒夜啼。
2.鉤藤山梔方
【組成】鉤藤30克,山梔20克,菊花15克。
【用法】將以上藥物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溫降至30℃時,浸泡雙足2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平肝清熱。主治小兒夜啼。
3.柏子仁牡蠣方
【組成】柏子仁30克,生牡蠣40克,生龍骨40克。
【用法】將以上藥物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溫降至30℃時,浸泡雙足2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鎮靜安神。主治小兒夜啼,對受到驚嚇引起者尤為適宜。
4.胡椒山楂方
【組成】白胡椒15克,焦山楂30克,炒麥芽30克。
【用法】將以上藥物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溫降至30℃時,浸泡雙足2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健胃消食。主治小兒夜啼症,食滯脾胃者尤為適宜。
小兒嘔吐
小兒因身體發育機製不健全,胃腸道和神經反射功能不穩定,進食後常因各種原因而出現嘔吐,多表現為進食後嘔吐,還伴有消瘦、厭食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