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學會用藥,使乙肝病毒無處可逃(1)(3 / 3)

(7)異煙肼:是常用的抗結核病藥之一,對其過敏者服用後,易引起嚴重的藥源性肝炎,甚至發生致命的肝壞死。一般在用藥後1~2個月內出現惡心、嘔吐、厭食、肝區疼痛、腹脹、黃疸等。嚴重者若未及時搶救,可危及生命。因為這些患者的肝髒中,隻含有少量的乙酰轉移酶,以致異煙肼不能及時代謝、排泄,從而蓄積中毒。如將異煙肼與利福平合用,有時會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而且發生率可達25%左右。

其特點為用藥後6~10個月內出現黃疸,接著發生昏迷,轉氨酶為正常值的26~80倍。這是因為抗結核病藥利福平能促使異煙肼加速代謝為乙酰肼,而乙酰肼對肝髒的毒性甚強,加之異煙肼本身對肝髒也有毒性,以致使毒性劇增。

(8)酮康唑:又稱裏勞素,為廣譜抗癬菌藥之一,但可明顯引發中毒性肝損害。口服後出現惡心、乏力、食欲缺乏,皮膚及鞏膜黃染;外用部位呈現皮膚紅腫、瘙癢加劇,特別是以往有肝炎病史或飲酒者,可加重病情。發生此現象者以大於40歲的女性居多,療程越長發病率越高,病死率也很高,故應慎用。

此外,磺胺類、激素類、氯黴素、可林黴素、吲哚美辛、布洛芬、保泰鬆、西咪替丁、雷尼替丁與門冬酰胺酶等,也會引起中毒性肝細胞損害。藥物引起的輕度和中度肝損害,一般停藥1~3個月後,肝功能可恢複正常。一旦發生重度肝損害,應立即停藥,並去醫院治療。

某些中藥或中成藥引發的肝病同樣不容忽視。例如服用澤瀉,注射四季青,會引起膽紅素代謝障礙而發生黃疸;川楝子、蒼耳子、黃藥子、雷公藤、草烏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千裏光可造成肝內血管閉塞;桑寄生、薑半夏、蒲黃、天花粉、山慈菇,可引起肝損害;農吉利提取物、野百合堿等,會引起急性肝炎;複方青黛丸、壯骨關節丸、華佗再造丸、大活絡丹、小柴胡湯等,均可導致肝損害。

乙肝治療要以抗病毒為中心

乙肝治療要從保肝降酶轉到以抗病毒為中心。慢性乙型肝炎最根本的病因是患者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因此,最根本的治療就是抗病毒治療。但是,有些患者對於抗病毒治療的效果存在懷疑或是有種種顧慮,不進行抗病毒治療,隻關心保肝降酶治療,滿足於化驗單上轉氨酶正常。實際上,保肝降酶治療或許能在一定時期內使病情得到緩解。但是,肝髒中的病毒一直存在,很難真正治愈肝炎,肝功能的正常也隻能是暫時性的,過不了多久,肝功能又會波動起來。

因此,不要主觀地排除抗病毒治療方案,如果病情處於抗病毒治療的最佳時機,就應該義無反顧地進行抗病毒治療,否則就會流於“治標而不治本”。

盲目用保肝藥幹擾肝病的治療

長期濫用保肝藥物還會增加患者對藥物的依賴心理,進而幹擾肝病的治療和用藥。目前市場上保肝藥品種類很多。常用的保肝藥有維生素類、促進肝髒解毒的、促進能量代謝的、促進蛋白質合成的、抗脂肪肝的及抗纖維化的藥物等。這些藥物有數百種之多,應選擇那些針對發病機製而發揮作用的,且臨床證明確有療效的呢?

一般以下四種情況最好不要應用保肝藥:有病毒複製活躍的慢性乙肝、丙肝患者,這些人的轉氨酶升高幅度並不大,應及時給予抗病毒藥,病毒被抑製,轉氨酶會自然下降,肝髒炎症也會好轉。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一般的保肝藥沒有治療價值。失代償肝硬化,保肝藥難於起效。脂肪肝,常用的保肝藥基本無效或療效不確切。

總之,保肝藥不是保健品,需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患者不能擅自選用。有些肝病患者,治病心切,有多吃藥、吃好藥的錯誤心理。

其實再好的藥,如果不對症,和毒藥沒有兩樣。長期不合理地使用保肝藥,隻能加重肝髒負擔,使病情加重,有的還會擾亂人體正常的免疫功能,使病變惡化。

乙肝抗病毒治療應具備三個條件

簡單地講,確診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如果病毒複製活躍,HBV(乙型肝炎病毒)為陽性,就應當進行抗病毒治療。

如果ALT(穀丙轉氨酶)正常並且肝活檢未發現肝組織有明顯炎症活動,雖有血清e抗原或者HBV-DNA陽性,隻表明是乙肝病毒攜帶者或者是慢性乙肝靜止期,暫時不必抗病毒治療,但需要定期到醫院複查。一旦出現轉氨酶異常再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