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與慢性乙肝的用藥
急性乙肝與慢性乙肝的用藥是不同的。由於急性乙肝的病程經過有很大的自限性,所以治療應該簡單一些,以保護肝細胞和促進黃疸消退為基本原則,不能進食或食欲很差的患者可適當靜脈補液,輔以維生素的補充。由於大多數藥物的代謝都在肝髒進行,過於繁雜的用藥,勢必加重本來已有病的肝髒負擔。
慢性乙肝的治療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保護肝細胞的治療和抗病毒。保護肝細胞可選用各種具有降低轉氨酶作用的製劑。臨床上常用的降轉氨酶藥物有聯苯雙酯及五味子製劑、垂盆草、山豆根和甘草製劑等。對那些活動性乙肝以及病毒複製指標[如HbsAg和(或)乙肝病毒DNA]陽性的患者,可考慮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抗病毒治療的目標為抑製HBV複製,改善肝組織病變,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
乙肝治療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乙肝患者首先要認識到,乙肝是一種嚴重的但可以治療的疾病,並要有與它打持久戰的準備。乙肝的治療必須明確目標,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共同朝著治療目標不斷努力。
慢性乙肝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清除或持續抑製乙肝病毒。研究證實乙肝病毒對肝髒的損傷程度與人體血液和肝髒中活躍的病毒數量息息相關。所以,盡早接受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治療是抑製病毒活性、控製疾病進展的關鍵所在。在臨床上,乙肝治療的短期目標是能減輕肝髒炎症反應,防止肝硬化,血清學轉換或DNA轉陰;長期目標則是避免穀丙轉氨酶(ALT)的再活動,以防治因肝組織炎症、壞死、病變活動導致的肝髒失代償以及防止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
如何正確服藥才不傷肝
藥品其實也是一種毒物,包括中藥,“是藥三分毒”。藥品最後都需經過肝髒的代謝排出體外。即使是皮膚科醫生給的塗在皮膚上的藥膏,隻要吸收了最終都將由肝髒處理,經過腸道、腎髒等排出體外。
而且藥物在肝髒中還不僅是“廢物處理”,許多藥物是在肝髒中的一係列酶的作用下,被“活化”後才起藥理作用的。“用藥如用兵”,用藥時應仔細權衡。如果涉及到損肝藥,患者應定時做肝功能檢查。現將有損肝髒常見藥物列舉如下。
(1)苯唑西林:又稱苯唑青黴素,若用量過大,療程較長,可能在用藥5~24日後發生中毒性肝炎。
(2)紅黴素:很容易進入肝細胞而引起肝損害。有2%~4%患者會釀成膽汁淤積性黃疸,主要是過敏所致,大多在用藥10~14日或重複用藥過程中,出現發熱、惡心、嘔吐、腹痛,繼而出現皮膚、鞏膜黃染和皮膚瘙癢等症。同時,轉氨酶、膽紅素和磷酸酶也會升高。
(3)四環素:若用量過大,可引發中毒性肝炎。患有腎盂腎炎的妊娠後期婦女若用大劑量四環素,有時會導致腎衰竭,甚至死亡。
這是由於妊娠婦女異常需要蛋白質,但在肝髒受到損害時大劑量使用四環素,極易在氨基酸聚合前,特別是核糖核酸複合物與核糖體結合階段,幹擾了蛋白質合成,並抑製脂肪從肝髒的轉運而造成脂肪肝等。故靜脈滴注四環素一般每日用量不能超過1克,口服量不能超過2克,並要定期檢查肝、腎功能。對腎功能不全或妊娠後期者應禁止使用。
(4)對乙酰氨基酚:又稱撲熱息痛,為目前首選的解熱鎮痛藥,但每日用量不能超過2克,方為安全。若正常人一次服用6~10克,即可引起大範圍肝組織壞死,甚至肝衰竭。主要是由於它的代謝產物乙酰對苯醌的積蓄,造成對肝髒很強的毒性之故。使用該藥需禁酒。阿司匹林如果每日用量達到3~5克,也會導致急性肝損害,特點是出現黃疸和轉氨酶升高。同樣應禁酒。
(5)氯丙嗪:是常用抗精神病藥物之一,易引起肝內膽汁淤積。
80%~90%的患者在用藥1~4周內,會出現發熱、皮疹、黃疸與消化道症狀。少數患者會因肝衰竭而死亡。
(6)甲基多巴:為治療高血壓藥物,其毒性反應可引起重度肝炎,尤以30~60歲女患者居多。一般在服藥後1~3周內,出現黃疸和轉氨酶升高,甚至導致肝壞死。有時還會罹患慢性活動性肝炎和壞死性肝硬化,但這種情況屬變態反應,與劑量無關。另外,奎尼丁、胺碘酮也可致肝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