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學會經穴自療,促進乙肝陽轉陰(3)(3 / 3)

(1)直接灸: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2)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距皮膚2~3厘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示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3)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做反複地旋轉施灸。

乙肝患者保健常用艾灸處方

(1)取穴:期門、肝俞、膽俞、胃俞、足三裏、三陰交、天樞。采用艾條溫和灸。每穴灸5~10分鍾,每天1次。30次為1個療程。艾灸期門,舒肝解鬱,療肝髒損害,降低轉氨酶以促使肝髒康複,此穴乃治療肝炎的經驗穴。灸肝俞、膽俞,可調理肝膽之經氣,泄濕熱而化滯。艾灸足三裏、胃俞、天樞穴,具有溫中健脾,利濕退黃之功。溫灸三陰交穴,健脾以利濕,養肝以生血,益腎以生精,益氣安神。諸穴合力,持之以恒,乙肝即可治愈。

(2)取穴:膽俞、肝俞、陰陵泉、太衝、內庭。配穴:脘痞加足三裏;嘔吐加內關;便秘加天樞。此方適用於臨床症狀為皮膚黃色鮮明,發熱口渴,小便黃赤短少,腹脹,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滑數。每日灸1或2次,每穴灸3壯。

(3)取穴:脾俞、胃俞、至陽、足三裏、三陰交。配穴:神疲無力加氣海;大便溏泄加關元。此方適用於臨床症狀為皮膚黃色晦暗,神疲無力,四肢倦怠,食少便溏,畏寒怕冷,脘腹痞滿,舌質淡苔膩,脈沉遲無力。每日灸1或2次,每穴灸3~5壯。

乙肝患者艾灸保健操作注意事項

灸療是以中醫髒腑經絡基礎理論為指導的一種治療方法。它的使用,首先要根據疾病的性質、分型等,辨證選穴,這樣才能收到預想的效果。灸療是一種熱療,它是借助於艾灸的溫熱而疏通經絡。在施灸時,切不可距離太近,以免灼傷皮膚,造成感染。更要防止艾團的火花迸射,燒傷皮膚。現在則多以被灸處皮膚有溫熱感或灼熱感為標準。點燃的艾條一般距離皮膚3~5厘米,時間5~10分鍾為宜。施灸前要與患者講清灸治的方法及療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與合作。瘢痕灸後,局部要保持清潔,必要時要貼敷料,每天換藥1次,直至結痂為止。在施灸前要將所選穴位用溫水或乙醇棉球擦洗幹淨,灸後注意保持局部皮膚適當溫度,防止受涼,影響療效。除瘢痕灸外,在灸療過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傷皮膚。如起皰時,可用乙醇消毒後,用毫針將水皰挑破,再塗上甲紫即可。如灸後有身熱、頭昏、煩躁等身體不適者,可讓患者適當活動身體,飲少量溫開水,可使症狀迅速緩解。施灸時注意安全使用火種,防止燒壞衣服、被褥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