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茶療法是指應用某些中藥或具有藥性的食品,經加工製成茶劑以及飲、湯、漿、汁、水等療效飲料,用於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藥茶是中醫的傳統治療方法之一,有著悠久的曆史。藥茶和藥飲是由茶或藥物組成,經加工製成,完全由藥物組成的藥茶僅是以“茶”的形式出現,可供飲用,所以說藥茶是具有治療作用的特殊飲料。藥茶療法在肝病治療中有許多優點,從療效上看,首先藥茶的有效成分溶出量大,藥液質量好;二是易於吸收,藥茶是沸水浸泡或熱煎後飲用的,因此,它具備中藥湯劑吸收較快的特點;三是少量頻飲,茶劑在胃腸道緩慢通過,藥物的有效成分能夠被充分吸收利用,發揮藥效;四是服用方便。慢性乙肝患者需要長期煎藥服藥,既受時間限製,又受條件約束,甚為不便;而藥茶則可以堅持較長時間地服飲,不受器皿等條件的限製,有條件的可以煮服,無條件的可以直接浸泡服用,同樣能達到治療目的。
正由於藥茶具有方便、有效、天然、節約的優點,而且既有針對性,又有靈活性,所以也就決定了藥茶在臨床運用上的廣泛性。藥茶不同於一般的茶飲,需要根據乙肝患者的症狀,依據藥物的性能、特點進行配方,並依據藥茶的浸泡特點進行靈活操作。所以為乙肝患者提供的下述藥茶常用方,在使用前需征求醫生的意見,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以提高療效。
茵陳大棗茶
【配料】大棗16枚,茵陳30克。
【製法】水煎。
【用法】當茶頻服。
【主治】適合於病毒性乙肝。
傳說華佗給一黃癆(肝病)患者治病,苦無良藥,無法治愈。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發現患者突然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麼藥?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野草。華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裏采集了一些,給其他黃癆患者試服,但試了幾次,均無效果。華佗又去問已痊愈的患者吃的是幾月的蒿子,他說三月裏的。華佗醒悟到,陽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也許三月蒿子有藥力。第二年春天,華佗又采集了許多三月份的青蒿,給黃癆患者們服用,果然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份青蒿卻又沒有功效了。為摸清青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又把根、莖、葉進行分類試驗。臨床實踐證明,隻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藥治病,並取名“茵陳”。
這就是“華佗三試青蒿草”的傳說。他還編歌供後人借鑒:
“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茵陳玉米須茶
【配料】玉米須30克,茵陳、蒲公英各15克。
【製法】上方藥量加大10倍,共研為末。每次用50~60克,置於保溫瓶中,衝入沸水適量,蓋悶20分鍾。
【用法】代茶頻飲。每日1劑。
【主治】傳染性乙肝。症見惡寒發熱、神疲、納差、厭油、肝區飽脹、肝脾大、皮膚及鞏膜黃染、色鮮明、小便發黃等。
【宜忌】低血糖、低血壓患者不宜長期服用。
秋天,農民在收獲玉米時,大多把玉米須扔掉,其實挺可惜的,殊不知它是治病良藥。祖國醫學認為,玉米須性味甘淡而平,入肝、腎、膀胱經,有利尿消腫、平肝利膽的功能,主治急、慢性腎炎、水腫、急性膽囊炎、膽道結石和高血壓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玉米須含大量硝酸鉀、維生素K、穀固醇、豆固醇和一種揮發性生物堿。有利尿、降壓、降血糖、止血、利膽等作用。玉米須製劑能促進膽汁排泄,降低其黏度,減少其膽色素含量,因而可作為利膽藥用於無並發症的慢性膽囊炎、膽汁排出障礙的膽管炎患者。它還能加速血液凝固過程,增加血中凝血因子Ⅱ的含量,提高血小板數,故可作為止血藥兼利尿藥應用於膀胱及尿路結石。
茵陳大黃茶
【配料】茵陳30克,生大黃6克,綠茶3克。
【製法】茵陳、生大黃量加大20倍,共研粗末。每次用30~50克,置保溫瓶中,衝入沸水適量泡悶10分鍾後,加入綠茶3~4克,再蓋悶5分鍾。
【用法】代茶飲用。每日1或2劑,連服10~15天。
【主治】
(1)急性黃疸型乙肝,症見身目俱黃,色鮮黃如橘皮,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2)阻塞性黃疸,症見全身皮膚、鞏膜鮮黃,皮膚瘙癢,大便幹燥、色如陶土,苔膩,脈滑。
【宜忌】黃疸日久,身目黃染,顏色晦暗,形寒喜溫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