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偏見皆可拋(7)(1 / 2)

對於有機肉類的規定,則更加“人性化”。比如不許給牲畜提前斷奶,不能喂同科動物的製品;在生活環境上要保證自然光照、空氣流通、適當溫度濕度以及戶外自由活動;尊重動物的食欲,不能強迫喂食(大概“填鴨”就是強迫喂食的例子);動物的健康要用“自然方式”來保障,隻能使用國家標準許可的方法防治疾病,比如“中獸醫、針灸、植物源製劑、順勢療法等自然療法”;宰殺動物更是充滿“人文關懷”,比如“避免畜禽通過視覺、聽覺和嗅覺接觸正在屠宰或者已經死亡的動物”,要就近屠宰,行刑前坐車“一般不能超過八小時”,“屠宰時禁止在失去知覺前進行捆綁、懸吊和屠宰”等。

不難看出,有機產品的生產,關鍵在於對生產過程的控製,所以有機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必須由政府機構來認證。

有機產品,真的有那麼好嗎

非有機方式的傳統農業生產,不斷采用現代化學生物以及工程技術,目標是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產量。顯而易見,有機生產的成本要高於常規生產。人們趨之若鶩的心態,來源於對現代科技的茫然和對環境汙染的恐懼。現代科技越發展,工業技術越廣泛,人們反倒越希望“返璞歸真”。那麼,有機產品,真的有想象的那麼好嗎?

人們覺得相對於常規農業產品,有機產品“更有營養、更美味、更安全”。為了證實或者否定這樣的假設,世界各國的研究機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比較有機和常規生產的產品,設計可靠的實驗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有機生產有諸多限製,非有機生產隻是“可以使用”,而並非“一定使用”,這就使得實驗很難有可靠、重複的對照。

“更有營養”其實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當人們麵對一碗米飯、一個蘋果或者一塊肉時,如何評價它們的營養?人體需要很多不同的成分,而一種食物也含有不同的成分。比較有機和非有機產品的時候,是比較所有成分還是其中某幾種成分?動植物的生長除了基因之外,確實跟生長條件密切相關。也就是說,有機生長的產品和常規生長的產品,確實很有可能在某些成分上有差別。問題在於,這種成分多了,那種成分必然減少,這樣的差別在不同農場生產的產品之間,不管是有機的還是常規的,同樣存在,甚至十分顯著。迄今為止,因為有機生長方式導致的成分差異,科學界比較接受的隻有一些綠葉蔬菜的含氮量和維生素C含量升高。像維生素C這樣的東西,人體的確需要,問題在於需要多少,而每天所有食物中能夠提供多少,這些東西又是不是決定蔬菜品質的主要因素或者重要因素。如果某一種成分對於營養至關重要,傳統農業完全可以通過基因改造獲得更高的含量。各國科研機構發表了許多研究報告,但是沒有什麼可靠的數據支持有機產品“更有營養”的傳說。

“更美味”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概念。比如蘋果或者梨,有人覺得含水量高的好吃,有人覺得含水量低的好吃。人們對於是否好吃的判斷,深受文化和心理的影響。當人們都以為有機食品更好的時候,就更容易覺得它們也更好吃。“更安全”的問題,主要是跟農藥殘留以及重金屬汙染有關。有機產品通過生產流程的控製來避免這些汙染,而常規生產則是通過現代技術來保證這些汙染物含量低於對人體有害的量。

盡管有幾十個國家實施有機產品的國家標準,但是沒有哪個官方機構宣稱有機產品在營養、味道或者安全性方麵優於常規產品。美國農業部(USDA)甚至公開明確說明,該機構隻對有機產品的生產標識進行管理,而不對有機產品的優劣發表任何評論。

理想與現實

盡管沒有發現有機產品有什麼優勢,但是畢竟也沒有發現危害。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理,許多人還是傾向於有機產品。換句話說,人們對於有機產品的偏好,是出於一種沒有證據支持的“信念”,而不是基於確切存在的事實。當然,從社會心理來說,這也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