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描述了某個人吃中餐時的奇怪經曆,大致是說他吃中餐15~20分鍾之後,項部開始麻木,並逐漸擴散到雙臂和後背,持續了兩個小時左右。這篇文章引發了世界性的對於味精的恐慌,被稱為“中餐館並發症”。後來的科學研究沒有證實“中餐館並發症”的存在,這個故事也就一直像民間傳說一樣流傳。人們傾向於相信一種東西的危害,關於味精安全性的爭論也就一直沒有停息。
20世紀70年代,FDA重新審查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結論是在通常的使用量範圍內,味精沒有安全性問題,但是推薦對大量食用的影響進行評估。1986年FDA的一個委員會評估食品對過敏症的影響,結論是味精對普通公眾沒有威脅,但是對少數人可能造成短暫症狀。
1992年美國醫學協會認為“任何形式的穀氨酸鹽”對於健康都沒有顯著影響。1995年FDA的一份報告認為“有未知比例的人群可能對MSG(味精)發生反應”,並且列出了諸如後背麻木、頭疼、惡心、嘔吐等一些可能的症狀。
1987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把味精歸入“最安全”的類別。
1991年,歐盟委員會食品科學委員會確認對於味精的“每日可攝入量”分類為“無定量”(歐盟體係的最安全類別)。
對於味精的副作用,科學上爭論較多的是“興奮毒性”的問題。實驗都是基於動物的,由於動物與人類的差別以及劑量問題,科學界還沒有形成明確的結論。
另一個方麵是對肥胖的影響。有研究發現味精能夠刺激老鼠的食欲,從而影響老鼠食量而導致肥胖。不過有一項針對近五千人的調查,結論是肥胖與味精沒有關係。
總的來說,食品監管機構認為至少在調味料的使用量上,味精對於人體沒有危害。另一方麵,許多報告和個案列舉了味精的種種危害,但是這些危害缺乏可靠的科學實驗驗證,因而沒有被監管機構接受。“雞精”這個名字起得非常成功,再配以包裝上畫的大母雞,給人感覺雞精是“雞的精華”。雞精的銷售,也大有取代味精之勢。
其實,雞精的主要成分還是味精,隻是味精是單一的穀氨酸鈉,而雞精是一種複合調味料,其中的穀氨酸鈉含量在40%左右。雞精中除了味精之外,還有澱粉(用來形成顆粒狀)、增味核苷酸(增加味精的味道)、糖、其他香料。嚴格說來,還應該有一些來自於雞的成分比如雞肉粉、雞油等。但是,由於來自於雞的成分比較貴,為了降低成本,廠家可能完全不用雞的成分。所以說,你買的雞精中是否含有來自於雞的成分,完全取決於生產廠家,消費者基本上不可能通過產品來進行判斷。
不用雞肉成分,雞精中的“雞味”來自於雞味香精。雞味香精跟雞也沒有關係。跟通常的合成香精不同,雞味香精的生產不是原料的簡單混合,而是用氨基酸和還原糖在加熱條件下得到的,產物不是單一組分,而是複雜的混合物。這個叫做“美拉德反應”的過程跟煮肉、烤肉產生香味的過程比較類似。控製原料和操作條件,可以獲得各種不同的肉香味。
味精的成分單一,在食物中主要增加“鮮”味。雞精的成分複雜,一般而言,“香”味更濃鬱一些。雞精廠家用鼓吹味精的危害來促銷雞精,基本上是欺人之談。雞精的主要成分也是味精,如果味精有他們所說的危害,那麼他們如何在雞精中消除?當人們看到“雞精”和“雞粉”這兩個詞的時候,可能會以為“雞精”是純度更高的“雞粉”。其實它們可以算是兩種不同的東西。雞粉主要是由雞肉經過工業加工而來的,其中的穀氨酸鈉含量較低,而來自於雞肉的成分較高。這也是雞粉的生產成本要高一些的原因。
鴉片種子的油
有位記者給我發來郵件,說市場上出現了一種號稱很神奇的“禦米油”。它有著“宮廷貢品”的光環,《本草綱目》上有記載,還有現代科學的成分分析,以及“國家指定生產”
的尚方寶劍,一時間這種油就像它的包裝一樣身價不凡。因為“禦米油”從罌粟籽中得來,而一百多年來鴉片在人們心中的陰影又讓人們紛紛懷疑:鴉片種子中的油,能吃嗎?
看看“禦米油”的宣傳中所說的事實,倒也不是很離譜兒,罌粟的種子的確是沒有毒性的。在歐洲和中東一帶,罌粟種子作為調料廣泛使用,大概跟我們用的芝麻或者胡椒差不多。
罌粟種子中有很多油,含量比大豆還高。在印度,人們先把罌粟種子用來榨油,剩下的殘渣是窮人的糧食。罌粟籽油也確實是一種很好的食用油,正如國家“有關部門”的檢測結果一樣,其中含有濃度較高的維生素E和亞油酸。除此以外,廠家宣稱“科學文獻及國家權威檢驗機構檢測”表明的那些神奇的作用都沒有得到證實。廠家宣稱“禦米油”含有八種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高達”57%(有的宣傳是66%)的亞油酸,以及許多已知與未知的“生物活性成分”,造就了各種神奇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