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血液係統疾病(3)(2 / 2)

濕熱型為三期輕度肢端壞疽、潰瘍繼發感染。

【治法】清熱利濕為主,佐以活血化瘀。

【方藥】四妙勇安湯加味或茵陳赤小豆湯加減。

熱毒型為第三期繼發感染及毒血症。

【治法】清熱解毒為主,佐以涼血化瘀。

【方藥】四妙活血湯加減。

氣血兩虛型多見於恢複階段或病久體質虛弱者。

【治法】補養氣血為主。

【方藥】顧步湯加減。

第四節淋巴瘤一經發現應積極治療

一、簡介

淋巴瘤是原發於淋巴結或其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有淋巴細胞和(或)組織細胞在腫瘤組織中大量增生。本病病因及發病機製尚未明確。可分為霍奇金病(簡稱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簡稱NHL)。臨床典型症狀為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可有發熱、貧血及脾大。症狀變化多樣。淋巴結活檢為確診疾病的主要依據。病期劃分有助於治療方案的選擇及預後判斷。治療的主要措施是放療和化療。淋巴瘤在我國並不少見。根據1973-1975年,全國人口死因調查結果,淋巴瘤的年死亡率為1.16/10萬人口,居腫瘤死亡率的第11位,但在35歲以下的人群中,淋巴瘤占全部惡性腫瘤的11.49%。男女均可發病,男:女=1.4~3.7:1。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20~40歲為最多,占一半。在我國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多數,歐美以霍奇金病居多。

二、表現

1.表淺淋巴結腫大是本病特征,常為無痛性,呈進行性腫大,不對稱,質地堅韌。

2.全身症狀:有消瘦,乏力、盜汗,有部分患者有發熱、皮膚瘙癢。

3.淋巴瘤侵犯鼻咽、扁桃體引起吞咽困難、鼻塞、扁桃體腫大。

4.如侵犯胃腸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見,患者常有腹痛、便秘,腹瀉及腹部腫塊,甚至有腸梗阻或腸出血症狀等。

5.肝脾大,常有黃疸。

6.深部淋巴結腫大,可引起鄰近器官的壓迫症狀,如縱隔淋巴結腫大可引起咳嗽、胸悶、氣促、肺不張及上肢、頭麵部水腫。

7.皮膚浸潤:可見皮膚腫塊、皮下結節、斑塊、潰瘍等。

8.其他:可引起骨骼疼痛、壓痛、骨瘤、骨折,也可有神經損害,顱內高壓,脊髓壓迫症等。

疾病分期:Ⅰ期:病變僅限於1個淋巴結區或單一的淋巴結之外器官或部位。Ⅱ期:病變波及橫膈同一側2個或更多的淋巴結區或局限性累及1個淋巴結之外器官或部位並同時伴有1個或更多淋巴結區病變,但都在橫膈同一側。Ⅲ期:橫膈上下都已有淋巴結病變,可以同時伴有脾累及,或同時伴有局限性淋巴結以外器官或部位累及,或兩者均存在。Ⅳ期:彌漫性或播散性累及1個或更多淋巴結以外器官或組織(骨髓、肝、骨骼、肺、胸膜、骨腸道、皮膚、腎髒等)。淋巴結累及可有可無。

三、診斷依據

1.發病慢,臨床以進行性無痛性淋巴結腫大為主要症狀。

2.有局部壓迫症狀、浸潤鄰近器官所產生的各種症狀。

3.有全身症狀。

4.血象可有輕、中度貧血,白細胞可有輕度增高,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5.可伴有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

6.骨髓:可有淋巴瘤細胞,晚期可合並急性白血病的骨髓改變。

7.免疫學檢查可提示免疫功能低下。

8.淋巴結穿刺印片或活檢有大量淋巴瘤細胞。

四、治療

(一)西醫治療

治療原則

1.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2.化療+放療是本病最佳治療措施。先放療後化療或先化療後放療可進一步提高療效,提高生存率,減少複發。

3.化療時可酌情以下方案:MOPP方案:氮芥+長春新堿+甲基苄胼+潑尼鬆(若把氮芥改為環磷酰胺成COPP方案)。COP方案為COPP中去除甲基苄胼。

ABVD方案:阿酶素+博來酶素+長春新堿+氮烯咪胺。CAVec方案:環己亞硝脲+阿酶素+長春新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