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白血病是一種造血係統的惡性腫瘤
一、簡介
白血病是一種造血係統的惡性腫瘤,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發病以兒童和青年居多;男性發病率略高於女性。因白血病在臨床上常見有發熱、貧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結腫大等症候,在中醫學文獻中多屬於“虛勞”“急勞”“熱勞”等範疇,在一些“溫病”“血證”“積”“惡核”“痰核”“瘰鬁”等病證中,亦有類似白血病治療的記載。
二、表現
多急性起病,乏力、貧血呈進行性加重,發熱感染(約70%)及出血為就診時最常見症狀。出血,近一半患者有程度不等的出血,以皮膚瘀點、瘀斑,口腔、鼻腔黏膜出血多見;其次為血尿、消化道出血,肝、脾、淋巴結腫大常見,骨痛,眼眶、顱骨骨膜下以及胸骨、肋骨、脊柱等處腫塊。
三、診斷要點
1.臨床上急性白血病起病一般比較急,常見有進行性貧血、出血、高熱及全身酸痛等症。慢性白血病多發病緩慢,早期無明顯症狀;隨著病情發展,可有低熱、乏力、納差、氣短、多汗、骨痛等症。由於白血病細胞浸潤部位不同,可引起相應的症狀體征,常見有肝脾大、淋巴結腫大。皮膚及黏膜的浸潤病變,表現為多型性的皮膚黏膜損害;骨和關節浸潤,可引起疼痛;中樞神經係統受侵,可引起與腦瘤相似的症狀體征,嚴重的呈典型腦膜炎表現等。
2.血象檢查典型的血象表現是貧血、血小板減少及白細胞質和量的變化,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可降低、正常、增高或顯著增高,有的可低於1×109/升,也有超過100×109/升。外周血白細胞分類,最主要的發現是被累及的白細胞係列的原始和幼稚(早幼)細胞百分比顯著增多。一般白血病者,有大量原始及幼稚細胞出現。
3.骨髓象檢查是診斷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原始和幼稚細胞的百分數超過正常,各類型的白血病細胞增生活躍,且形態異常。
4.細胞化學檢查細胞化學染色在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診斷中有重要意義。
5.白血病細胞免疫學檢查有助於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診斷。細胞遺傳學檢查,已成為急性白血病的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分類診斷的重要檢查之一。
6.白血病需與再生障礙性貧血、風濕熱、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粒細胞缺乏症及類白血病反應等相鑒別,上述情況隻要及時檢查骨髓象,則不難鑒別。
四、治療
(一)西醫治療
對急性白血病的治療原則是要消滅白血病細胞群體或控製其大量增殖,以解除因白血病細胞浸潤而引起的各種臨床表現。通過聯合化療,誘導完全緩解和維持緩解期。同時須加強支持療法,防治感染、出血、貧血和高尿酸血症,以保證化療的順利進行。要注意加強防治腦膜白血病,可在鞘內注射抗白血病藥物,結合顱腦、脊髓放射治療。異基因及自身骨髓移植和免疫治療,可延長緩解期,增加長期存活率。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選擇進行脾區放射治療、脾切除、白細胞分離術、骨髓移植及幹擾素等免疫治療。
(二)中醫治療
祖國醫學認為白血病屬於“熱勞”“急勞”“虛勞”“積”“血證”“溫病”的範疇。在正虛的基礎上感受外邪,並與濕、氣、瘀、熱等積結而成。
肝腎陰虧,毒熱內蘊
【症見】高熱或低熱,自汗盜汗,疲乏無力,腰酸腿軟,五心煩熱,眩暈頭痛,口幹咽痛。舌質紅暗,苔薄黃,脈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解毒清熱。
【方藥】
1.主方青蒿鱉甲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處方:生地黃20克,玄參15克,知母15克,鱉甲30克(先煎),地骨皮15克,牡丹皮15克,蒲公英30克,銀柴胡15克,大青葉15克,女貞子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青蒿6克(後下),青黛3克(衝服)。水煎服,每日l劑。
2中成藥(白血病各類證型皆可選用)(1)六神丸,口服,每次10粒,每日3次,開水送服。
(2)西黃丸,口服,每日1丸,開水送服。
(3)當歸蘆薈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開水送服。
(4)牛黃解毒片,口服,每次2~6片,每日4次,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1)幹蟾皮粉:口服,成人每次1克,小兒每次0.25克,每日2~3次,開水送服。
(2)青黃散:青黛、雄黃按9:1劑量研末,裝入膠囊。誘導緩解劑量為每日6~14克,分3次飯後服;維持緩解劑量為每日3.6克,分2~3次服。適用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